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有关慈善与爱心

由于工作原因,整日写稿比例最多的还是有关某一族群成功企业家或者说很会赚钱的商人的报道。记得刚入职,那一期定位的是慈善公益专题,不仅有详细捐款报道和企业家“无私忘我”的捐款心得,还有根据捐款数额多少排列出来的榜单。当时心里还被感动的不得了,恨不得另外作文歌颂一番。

记得前几天hillway问我一道结构化面试题:“如今社会上有人以捐款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爱心的大小,你怎么看?”回答这种题目当然要用辩证的看法。以数额来做爱心排行显然不妥,其中还要考虑个人经济实力与捐款目的等多种因素。不过这种专题都针对企业家,大家心思想必也差不多,排排名也不错,不管动机如何,给个赞扬和肯定总是好的,如果运作没有猫腻的话,也好歹用到需要的地方了。

怕就怕捐款不过是个幌子。

平日里我只不过是整日坐在报社里的小编辑,写稿的资料无外乎两种来源:有记者采访录音的,就耐着性子,听着方言味道浓郁的普通话,随着猛然而来刺耳的噪音心脏迅速搏动几下,用键盘火速敲入文档,然后再进行写稿创作。另一种就是给你个人名和侧重点,剩下的就上网搜吧,找来一堆别人报道的稿件修修补补拼拼凑凑就成了自家出品了。我一直搞不明白这种变相的“抄袭”到底有什么意义?甚至曾经长达一两个月的写稿都是这种途径得来的。若是自己勤奋肯动脑,整理归纳处理的好,又是一篇不错的新文章。但不可能布置下来的任务都有那么多的资料可找,有时看着人家放假而自己被“名正言顺”继续上班,心里揣着心事,发挥效果也保不齐都很一致。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只不过是整日在屋里坐井观天,比人造车“南下为资本家打工”的人。得来的信息多是从网上看来,也没有实地调查过,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权当是工作压力的抒发吧。

还是回到企业家做公益慈善来说,采访录音无非两种声音,一种大谈特谈企业责任、无私奉献与个人爱心;一种说做慈善有利于打造品牌,品牌不被认可的话不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几个月前听录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创业者,近年做的风生水起,言语中还透着个性。聊着聊着就说到某企业家想给某掌权者某某数额的好处费,但是苦于没有名头,便大张旗鼓成立了某某爱心基金会,将这笔钱作为企业捐赠在众多媒体的闪光灯下拿出来,基金会的头就是收受好处的人。多么堂而皇之而天衣无缝的计策呀,两方利益均沾,实现“共赢”。

当然不管慈善捐赠的背后是什么动机,稿件呈现出来的都是第一种理由。

写稿普遍有个模式,重在对企业家经商谋略的剖析,突出奋发精神与睿智商业头脑,后面总不免再加上一段企业公益和对待员工的福利等。这种模式也没有什么不好,不仅是领导数年报道与运作经验的总结,而且很好把握,长时间写下来驾轻就熟。平日里心思也不全在上面,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也就罢了,事前事后几乎没有深入挖掘过。况且稿件的风格就是歌功颂德,多看几篇有争议的报道反而不易写了,总会受到干扰,赞扬起来自己心里也不坦然,总觉得怪怪的,倒不如自己傻一些、片面一些,完成写稿任务也容易些。

细想起来,也挺愧疚。

但是近几日的写稿的过程中,无意看到一篇批判文章,想想近些年来的食品安全与药品安全问题,又叫我的心里颇不宁静。倘若作为媒体都想着相安无事与地方保护,拿着好处歌功颂德,那社会的问题又有谁揭发?好在充满正义感和良知的媒体和网民能大声疾呼,为很傻很天真的我们敲响警钟。

不得不说,某某药品企业家很会赚钱。从代理销售药品发家,收购产品成立公司,虽然中间有些波折,但也成功上市做的风生水起,成为当地首富。由于主导药品出现损害中枢神经和肝脏的问题,导致几十亿身价缩水,但终究是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人,危机公关发布澄清严正声明之后,还是未能挽回大局,国家药监局一纸公文规定儿童禁止使用。相关部门做事情还是给人家留了余地,虽然有损害案例,但也只是封锁了一部分市场消费人群。这部分市场缺额怎么办?也不能叫人家白白钻了空子,本来上市股票就受到很大影响。很快,人家就专门推出了适合未成年儿童的此类疗效药,实现了市场的“无缝对接”。

我不是学医的,对于药品研发知之甚少,只是心里纳闷,一个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到大规模市场销售总该有个过程吧,效率真高,几个月就把人家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情搞定了。

主导产品受到限制,那就突破限制。但是仅仅一种手段还是不够的,还要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加大对其他产品的营销力度,反正厂里又不止这一两种。况且上市以后有的是钱,很快又收购了几家生病垂危的药厂,拿到了这几家药厂的数种产品。

据说收购过程很顺利也迅速,人家也很想赶紧转手。收购是看中了厂里的产品,但人家却经营不下去。不知是资金和管理问题,还是另有隐情,反正经过他们不到一年的“治理”,这些药品也开始推向市场并取得部分收益了。

赚钱,赚的是客户的钱,营销要加强。虽然主导产品受到曝光,但人家之前就有自知之明,争不过核心技术和大企业,找准了市场定位,将产品重点销售到经济条件落后、医疗条件差的农村地区。说到损失主要还是上市股票这块,据说终端消费群体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经济落后的地区估计什么都比大城市差了一截,对这件事情了解多少也未可知,至于其中的利害也似懂非懂吧。

整个过程,也许我了解不够,看到最多的还是商人精明的头脑和赚钱的天性。加速收购消除影响,增加产品大力营销……整个过程我始终不见他们对于药品质量的反省与调查,没有歉意,只有严正声明“纯属污蔑”、“报道不属实”等等。

好吧,也许我又相信了一面之词。

不顾产品安全只想大把赚钱,想着自己心知肚明不吃就是,可怕的是所有利欲熏心的商人都这么想,毒来毒去都没有好结果。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说是国家为解决人口老龄化下的一盘棋,关键个个身体都不健康,即使活不长,活着的年轻人身上也携带着一整张元素周期表,又怎么指望有健康的下一代呢?

对外做慈善,大家都能看得到,捐些钱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内管理上呢,好与不好,传播范围也不大。近来社保问题谈的很多,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曝光某地最有爱心的企业几年来竟然从未为员工交过社保,每年省掉一亿元。企业不顾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用工上和资本家也没有什么两样。以前上学时看到国家颁布的众多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心里还挺踏实。现在工作以后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不仅工作时间严重超出规定,国家规定的基本保障也是没有的,企业明目张胆,自律不够,为什么相关部门也不管管呢?

其实,心里也没有指望企业家能够为慈善捐出多少钱,但是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多想想老百姓的健康与安全,认认真真做好产品,善待员工,不要污染环境也就够了。

641167cfjw1dvusto3jf3j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