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李渔”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李渔”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李渔之率性人生(9)——嗜蟹

李渔很喜欢吃蟹。在《闲情偶寄》之《饮馔部》谈到了品尝食材的心得,其中有一篇专门写螃蟹的文章。开篇以蟹为命,足见喜爱程度之深。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QQ截图未命名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在李渔看来,好的食材是不需要添加很多的调味料的,烹饪要发挥出食材本来的香味。如果是因为加了很多种调料才可口的话,那也不算是好的食材。蟹的味道鲜美,最好就是清蒸了,端上桌来,色泽橙黄,非常诱人,难怪有人会说“蟹肉上席百味淡”。

2009102645571

记得之前看电视剧《红楼梦》演到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蟹,用到了很多的工具。那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吃蟹时候又咬又啃,牙都痛了,还没有个所以然来。关于吃蟹的工具,有“蟹八件”只说:
“蟹八件”是品蟹的必备之物。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一般是铜铸的,讲究的是银打的,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用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乳白胶粘的蟹膏、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

据说,晚清时期苏州阊门有一个富商嫁女,嫁妆有一百二十抬之多。发妆的前一天,人们把所有嫁妆配置装饰好,顺次摆放在街上,作一次检验。在围看嫁妆的人们的夸赞声里,却有一个工匠说:“嫁妆九十九样,再添一样‘蟹八件’就百全百美了。”富商是个食蟹迷,二话不说就让这工匠连夜赶制“金蟹八件”。第二天喜日,这一抬书写着“飞黄腾达”的蟹八件,在男家被围观,引起了轰动。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到了民国年间,蟹八件就成了许多苏州女儿的嫁妆之一。

4550967_221538087026_2

除了清蒸,在浙江读书时,餐厅经常还有蟹炒年糕的做法。在濠江还吃到生腌的螃蟹,听说还有“潮州冻蟹”一说。
宴上客者势难全体,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惟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

621_g_1312229592196

李渔之率性人生(9)——嗜蟹

李渔很喜欢吃蟹。在《闲情偶寄》之《饮馔部》谈到了品尝食材的心得,其中有一篇专门写螃蟹的文章。开篇以蟹为命,足见喜爱程度之深。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QQ截图未命名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在李渔看来,好的食材是不需要添加很多的调味料的,烹饪要发挥出食材本来的香味。如果是因为加了很多种调料才可口的话,那也不算是好的食材。蟹的味道鲜美,最好就是清蒸了,端上桌来,色泽橙黄,非常诱人,难怪有人会说“蟹肉上席百味淡”。

2009102645571

记得之前看电视剧《红楼梦》演到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蟹,用到了很多的工具。那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吃蟹时候又咬又啃,牙都痛了,还没有个所以然来。关于吃蟹的工具,有“蟹八件”只说:

“蟹八件”是品蟹的必备之物。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一般是铜铸的,讲究的是银打的,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用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乳白胶粘的蟹膏、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

据说,晚清时期苏州阊门有一个富商嫁女,嫁妆有一百二十抬之多。发妆的前一天,人们把所有嫁妆配置装饰好,顺次摆放在街上,作一次检验。在围看嫁妆的人们的夸赞声里,却有一个工匠说:“嫁妆九十九样,再添一样‘蟹八件’就百全百美了。”富商是个食蟹迷,二话不说就让这工匠连夜赶制“金蟹八件”。第二天喜日,这一抬书写着“飞黄腾达”的蟹八件,在男家被围观,引起了轰动。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到了民国年间,蟹八件就成了许多苏州女儿的嫁妆之一。

4550967_221538087026_2

除了清蒸,在浙江读书时,餐厅经常还有蟹炒年糕的做法。在濠江还吃到生腌的螃蟹,听说还有“潮州冻蟹”一说。

宴上客者势难全体,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惟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

621_g_1312229592196

2011年12月17日星期六

芙蓉镇

在学习当代文学史的时候,曾经接触过古华的《芙蓉镇》,那个时代的小说总不能让我提起多大的兴趣。hillway晚上提议要看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奔着这位老导演,我还是答应了。

这个电影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条件艰苦的年代,竟然能拍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心里由衷的佩服。不管是从时代的跨度,内容的安排,还是细化到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出参与者的“用心”。

仿佛这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件工艺作品,当你仔细去品的时候,发现它的每一处都包含着大内涵,让人意犹未尽。

临睡时,hillway躺在床上忽然蹦出一句:“我想吃米豆腐。”这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结束之后,他对电影最直接的评价,归结到吃的问题上来。如果说这一碗米豆腐也能勾起观众的口水的话,那也是一种成功吧。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肉蒲團觀後感

3D肉蒲團出來了好長時間,前一段時間被炒得很火,說是全球第一部情色片。自公映以來,大陸用戶是無緣到本地電影院觀看此類思想不純的影視作品的,好多人忍不住幹渴坐飛機坐輪渡去自由港觀看。更有甚者,該影視作品拉動了網上的團購風潮,好多人拉著父母和親朋好友一起赴港品味。

對於此,我等P民是無法享用的,於是乎只能蹲守在互聯網的角落等待好事者能夠分享佳片。然網絡資源良莠不齊,鄙人Dowload了幾部都是模糊晃動超不清晰無法觀看的作品。

終於還是欲望戰勝了等待,鄙人有幸下載到了高清晰的720P的該作品,仔細研觀後頗有感受。

對於故事情節,Jasmine在《肉蒲團情愛乾坤》中有所描述。影視作品和原著多有出入,比如,原著中的玉香很保守家教甚嚴對於男女之事一竅不通,未央生特意買了畫書來調教;原著中並沒有描寫寧王奢侈無度酒池肉林的山洞;原著中的權老實並不是賣煤的,當然也不是寧王派過去的。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原著的情節沖突不是太激烈,所以電影為了吸引觀眾,特意加入了寧王的權利鬥爭和血腥虐待的情節。

電影中的女施主去勾引和尚的“肚臍貼肚臍治病”是三言二拍中的故事,玉香撒銅錢解寂寞也是來源於古代徽商經商的典故。這些足見制作者的匠心。

總體來看,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畫質做工精良,情節起伏緊湊有度,幾乎沒有讓人蛋疼的臺詞和故作呻吟的情節,是比升職記和相親等看著讓人舒坦的電影。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李渔之率性人生(8)——《肉蒲团》情爱乾坤

两部拟话本小说之外,李渔于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还创作了一部章回体艳情小说《肉蒲团》,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每卷五回共二十回,行文流畅、干净利落,自问世以后备受关注与争议。随后虽屡遭禁毁,但仍有私刻本。除去《肉蒲团》是否为李渔所作的争议,情爱内容的描写首当其冲。

虽然世人多是奔着“情色”二字来阅读,并多次将其做为香港三级片排演的剧本,但李渔创作此书的初衷却是“劝人窒欲不是劝人纵欲,为人秘淫不是为人宣淫”。既然要“劝人窒欲”,那就要深入研究、细致分析,虽一味止淫,但又不避写男女官能之事,李渔以事例阐明个人观点,生动鲜明。

李渔妻妾众多早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但他秉承一个原则,即不能淫人妻女,否则妻女亦为人所淫,此为因果相报的观念。可书中男主角未央生偏喜偷鸡摸狗,生平两大心愿:做世间第一个才子,娶天下第一位佳人。未央生奸淫他人之妻,自己的妻子玉香又被他人奸淫,待到未央生换了阳具,纵情声色之后参透欲望,大彻大悟,皈依了佛门。

《肉蒲团》1894年版木刻插图

此书虽淫,但淫之有道。李渔将女色比作人参附子,虽是大补之物,但是“只宜长服,不宜多服;只可当药,不可当饭”,倘若“长服则有阴阳交济之功,多服则有水火相克之弊”。食色性也,但不可过度,也不能“断断不可舍近而求远,拣精而择肥,厌平常而求奇异”。

李渔在此书最后讲到:可见世上的人皆可作佛,只因被“财、色”二字缚住,不能跳脱迷津,超登彼岸。是以天堂之上,地广人稀;地狱之中,人稠地窄。上天大帝,清闻不过;阎罗天子,料理不来。总是开天辟地的圣人多事,不该生女子、设钱财,把人限到这地步。

知我者其为肉蒲团乎?罪我者其为肉蒲团乎?

附:《肉蒲团》章回目录:
卷一:

第一回:止淫风借淫事说法 谈色事就色欲开端

第二回:老头陀空张皮布袋 小居士受坐肉蒲团

第三回:道学翁错配风流婿 端庄女移情轻薄郎

第四回:宿荒村客心悲寂寞 消长夜贼口说风情

第五回:选手姿严造花名册 狗情面宽收雪鬓娘

卷二:

第六回:稀短才漫夸长技 现小物贻笑大方

第七回:怨生成抚阳痛哭 思改正屈膝哀求

第八回:三月苦藏修良朋刮目 一翻乔弄美妇倾心

第九回:擅奇淫偏持大体 分余乐反占先筹

第十回:听先声而知劲敌 留余地以养真才

卷三:

第十一回:穿窬豪杰浪挥金 露水夫妻成结发

第十二回:补嗑头方成好事 因吃醋反结同心

第十三回:破釜焚舟除隐情 卧薪尝胆复奸仇

第十四回:闭户说欢娱隔墙有耳 禁人观沐浴此处无银

第十五回:同盟义议通宵乐 姊妹平分一夜欢

卷四:

第十六回:真好事半路遭魔 活春宫连箱被劫

第十七回:得便宜因人瞒己 遭涂毒为己骄人

第十八回:妻子落风尘明偿还积欠 弟兄争窈窕暗索前通

第十九回:孽贯已盈两处香闺齐出丑 禅机将发诸般美色尽成空

第二十回:布袋皮宽色鬼奸雄齐摄入 旃檀路阔冤家债主任相逢

另外提供《肉蒲团》电子书全文下载(点击此处),希望读者能从此书中获取一些领悟。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李渔之率性人生(7)——拟话本小说在日本的传播

李渔共创作拟话本小说两部,即《无声戏》、《十二楼》。在国内,林语堂先生评论《十二楼》:“恐古来中国人所写的短篇小说,对人物之描写,事理之推敲,尚无如此发挥方法。”孙楷第先生也评道:“求短篇于清代,除笠翁外,亦更无人。”众多学者皆对其拟话本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日本长崎港江户时代的《商舶载来书目》记录,在李渔去世不久后的元禄年间(1688-1703年)从清国舶来《连城璧》,“全集十二回,《外编》六卷”,并附小字注谓:“右小说正集十二回,外编六卷”。

十八世纪中叶,大阪书林“为初读舶来小说者”编辑了一部中国俗语辞书——《小说字汇》。这部工具书征引流传于市巷常见的以白话小说为主的中国各类文学作品达160种,其中有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璧》。

日本明治三十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出版《支那文学大纲》,分十六卷介绍中国文学家,其中李渔独成一卷。其姊妹书《支那文学史》第二年也在东京出版。

1931年,孙楷第赴日本东京访书,见日本尊经阁藏有清初精刊的《无声戏》十二回本, 清初精刊本,插图极雅,人物形状,大似陈老莲笔意。首伪斋主人序,章二曰“伪斋主人”曰“掌华阳兵”。收笠翁小说十二回。与中国所有《无声戏合集》的标目联对,次第皆异,极为珍贵。孙楷第同年回国在大连图书馆见到日本人的古抄本《连城璧》,其正集与外编共收十六个故事,为目前存世最全的。日本人以手抄流传,可见其喜爱程度。除此之外,孙楷第在日本的时候,还和神喜一郎、长泽规矩也两位日本教授在前田侯尊经阁中发现了中国的康熙间刊印、伪斋主人作序的李渔的小说集《无声戏》(即《连城璧》)。另外,日本佐柏文库有藏本《连城璧》内编十二回,外编六卷。

抗战后,日本平凡社连续出版了日文的五十余卷的《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和三十余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前述李渔的著作多收入其中。译者主要为辛岛饶等。辛岛跷还单独出书,如1959年将日文《无声戏》交东洋文化协会出版,《十二楼》在东京出版。

日本奥野信太郎等十二位编辑委员编辑、株式会社集英社于昭和38年(1963)发行《世界短篇文学全集》,共十七卷,其中第十五卷是《中国文学》专卷,此卷从我国唐代至现代共选优秀短篇二十篇,其中《古今小说》一篇,《警世通言》一篇,《醒世恒言》一篇,《今古奇观》一篇,鲁迅,老舍,丁玲各一篇等等,而李渔的作品被选入的竟有五篇之多,即《夺锦楼》、《夏宜楼》、《萃雅楼》、《十卺楼》、《生我楼》。

除了李渔戏曲与拟话本在日本国内的刊行、研究传播外,日本学者还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李渔研究会于1982年在金华兰溪成立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冈晴夫教授曾1985年1月和1997年8月两次来李渔研究会考察。日本研究李渔的东京大学教授伊藤漱平等人,先后给兰溪李渔研究会赠送了十几本日本学术界研究李渔的专著。1989年日本富山大学助教授矶部彰、东北大学助教授市来津由彦、高岗短期大学专任讲师矶部佶子,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李平、江巨荣来本会访问交流研究成果。

附:《无声戏》(一名《连城壁》) 目录 :
第一回 丑郎君怕娇偏得艳

第二回 美男子避惑反生疑

第三回 改八字苦尽甘来

第四回 失千金福因祸至

第五回 女陈平计生七出

第六回 男孟母教合三迁

第七回 人宿妓穷鬼诉嫖冤

第八回 鬼输钱活人还财债

第九回 变女为儿菩萨巧

第十回 移妻换妾鬼神奇

第十一回 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

第十二回 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

《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目录:
合影楼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第二回 受骂翁代图好事 被弃女错害相思

第三回 堕巧计爱女嫁媒人 凑奇缘媒人赔爱女

夺锦楼

第一回 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娶双妻反合孤鸾命

三与楼

第一回 造园亭未成先卖 图产业欲取姑予

第二回 不窝不盗忽致奇赃 连产连人愿归旧主

第三回 老侠士设计处贪人 贤令君留心折疑狱

夏宜楼

第一回 浴荷池女伴肆顽皮 慕花容仙郎驰远目

第二回 冒神仙才郎不测 断诗句造物留情

第三回 赚奇缘新诗半首 圆妙谎密疏一篇

归正楼

第一回 发利市财食兼收 恃精详金银两失

第二回 敛众怨恶贯将盈 散多金善心陡发

第三回 显神机字添一画 施妙术殿起双层

第四回 侥天幸拐子成功 堕人谋檀那得福

萃雅楼

第一回 卖花郎不卖后庭花 买货人惯买无钱货

第二回 保后件失去前件 结恩人遇着仇人

第三回 权贵失便宜弃头颅而换卵 阉人图报复遗尿溺以酬涎

拂云楼

第一回 洗脂粉娇女增娇 弄娉婷丑妻出丑

第二回 温旧好数致殷勤 失新欢三遭叱辱

第三回 破疑人片言成二美 痴情客一跪得双娇

第四回 图私事设计赚高堂 假公言谋差相佳婿

第五回 未嫁夫先施号令 防失事面具遵依

第六回 弄巧生疑假梦变为真梦 移奸作荩亏人改作完人

十卺楼

第一回 不糊涂醉仙题额 难摆布快婿完姻

第二回 逞雄威檀郎施毒手 忍奇痛石女破天荒

鹤归楼

第一回 安恬退反致高科 忌风流偏来绝色

第二回 帝王吃臣子之醋 闺房罢枕席之欢

第三回 死别胜生离从容示诀 远归当新娶忽地成空

第四回 亲姐妹迥别荣枯 旧夫妻新偕伉俪

奉先楼

第一回 因逃难姹妇生儿 为全孤劝妻失节

第二回 几条铁索救残生 一道麻绳完骨肉

生我楼

第一回 破常戒造屋生儿 插奇标卖身作父

第二回 十两奉严亲本钱有限 万金酬孝子利息无穷

第三回 为购红颜来白发 因留慈母得娇妻

第四回 验子有奇方一枚独卵 认家无别号半座危楼

闻过楼

第一回 弃儒冠白须招隐 避纱帽绿野娱情

第二回 纳谏翁题楼怀益友 遭罹客障面避良朋

第三回 魔星将退三桩好事齐来 囮局已成一片隐衷才露

文章配图

李渔之率性人生(6)——打抽丰

《四库提要》别集存目七《赵宦光牒草》记载:“有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则饰隐君之号,借士大夫为利,士大夫亦借以为名。”由此看出,明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气表现为社会上的达官显贵、士大夫等纷纷借助一些有声望的文人来抬高个人的文化品位。仗着家中丰厚的钱财,把文人招于府内,不仅可以为他们装点门面,又能得到“礼贤下士”的美名。然而“混迹公卿之间”的文人,靠着士大夫的施舍度日,经济窘迫之时还要四处求告, 遭到很多世人的不耻,将他们的行为称作“打抽丰”。

李渔对于诗文、戏曲、小说等无不精通,渐渐名声大振,许多江南名士都以结交李渔为荣,替他的书作序写评。黄鹤山农在《玉搔头·序》中指出:
笠翁何以得此哉?盖笠翁髫岁即著神颖之称,于诗赋古文词罔不优赡,每一振笔,漓漇风雨,倏忽千言。当途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久之中落,始挟策走吴越间,卖赋以糊其口,吮毫挥洒怡如也。嗟乎!笠翁有才若此,岂自知瓠落至今日哉。余因序次其所为传奇而并及之,且令天下知笠翁不仅以传奇著也。

但是为了一家几十口人的衣食来源,保障自己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他的行为有着很多的痛苦与无奈,并非所愿:“二十年来担簦负笈,周历四方,所至辄随士大夫游。”“混迹公卿大夫之间,日食五侯之鳍,夜宴三公之府。”在《复柯岸初掌科》中也提到:“矧又贱性,耻于干竭,浪游天下几二十年,未尝敢尽一人之欢”。这种为众人所不耻的行为使李渔落下了个“惯打抽丰”、“帮闲文人”的骂名。

从1666年开始,李渔开始四处“打抽丰”的活动:

李渔从江宁(南京)出发,开始第一次的打抽丰。远游燕、秦等地,游京师,拜访龚鼎孳等人。往返路线为:正定(真定)——山西平定州——山西平阳(平阳知府程质夫出钱购买一个13岁女子赠予李渔,即乔姬)——蒲州——冬抵陕西西安(陕西巡抚贾复汉)——咸宁(郭传芳)——赴甘肃兰州(纳王姬,甘肃巡抚刘斗)——五月再往甘肃甘泉(甘肃提督张勇)——过陕西泾阳(当时王际有任泾阳知县,并结识梁冶湄)——游西岳华山——出潼关——过砥柱——入河南——经汝宁(汝南)——岁末抵徐州(纪子湘)等地——春来花发时节抵家。

康熙七年(1668),继以游粤。往返路线为:江宁——安徽芜湖——江西鄱阳湖——临江(清江)作诗和江西参议守湖西道施闰章——十八滩——虔州(赣县)——大庾岭——广东南雄——英德——广州——秋后,过广西苍梧——游桂林,迂道湖南东安访潘愚溪——湘江——江西十八滩——鄱阳湖——彭泽——安徽鸠兹——1669年四月初抵家江宁。

康熙九年(1670)李渔再次从南京出发以游闽,特地经过其老家金华兰溪夏李村,过仙霞岭,仲秋初吉,当时包璿也在闽地,为之《一家言》作序。至福州,受福建总督刘耀薇等款待。

1671年初春,李渔在扬州,应蒲松龄邀请赴江苏宝应演戏给宝应知县孙蕙祝寿。初夏,由江宁出发,游苏州。在苏州,与尤侗、余怀、宋澹仙诸友观摩戏剧。过九江,知府江念鞠接待。二月,抵汉阳。三月,游荆南、荆门。拟自楚之晋,自晋入京。因乔姬病故而汉阳返棹。过黄、蕲二州,游吴王庙。重过九江而返。

1673年春,夜游燕子矶——过扬州——过高邮——过清江闸——渡黄河——入山东——再入都门,拜会了陈学山,龚鼎孳,柯耸,索额图等人,为贾胶侯设计半亩园。

1674年初春,离京南归——过徐州——过扬州,访老友程邃——夏游芜湖——秋再游杭州,喜遇丁药园,访钱塘知县梁冶湄,并结识其幕客徐电发,遇老友孙宇台——杭城返棹——过桐乡,知县孙雪崖接待——中秋,在鹤浦——抵江宁。

1675年,在江宁,游浙:春,过苏州——五月,游绍兴——送长子将舒、次子将开赴严陵应童子试——回杭,过严陵钓台——杭城返棹。

“打抽丰”一方面为李渔一家几十口人提供了生活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在四处打抽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李渔,提高了个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传播。

文章配图

李渔之率性人生(5)——搬家记

李渔祖籍为浙江金华兰溪,出生于江苏如皋。在其一生中,有着几次举家搬迁的经历:

  1. 明朝天启六年甲寅(1626)左右,跟随母亲返回金华兰溪的夏李村,与徐氏完婚

  2. 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崇祯十六年癸末(1643),移居金华

  3. 顺治三年丙戌(1646),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死者无数,李渔重归夏李村,建伊川别业

  4. 顺治九年壬辰(1652),李渔举家迁往杭州

  5. 康熙元年壬寅(1662),移家江宁(即南京),在南京孝候台侧建芥子园

  6. 康熙十六年丁已(1677),迁居杭州,建层园。


只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李渔的多处家业都没有保留下来。

李渔是不甘清净之人,除了年少时期与战乱避难之外,几次举家搬迁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明末清初时,这些地方不仅交通发达、生活便利,人口众多;更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作为李渔作品传播的主要接受群体,选择都市而居,足见李渔的商业头脑与洞察力。

前些年,在兰溪市兰荫山山麓,为纪念李渔,有关部门根据其南京故居芥子园的格局进行重建。一直都挺想去看看的,至今还未如愿。

芥子园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李渔之率性人生(4)——铭心之恋

乔、王二姬聪明伶俐、年轻貌美。二人初识李渔时均为十三岁,而当时李渔已年近六十。很多人因为这一巨大的年龄差距而指责李渔,为二女惋惜。李渔生性率真,不为传统思想束缚,注重享乐,妻妾众多,留下的很多话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出生贫寒之家的北方女子,到了婚嫁的年纪,通常会嫁给一个怎样的男子呢?大多是文化不多的庄稼人吧。平日里在田间耕作,而这些女子则在家中从事家务和生儿育女。几十年在一个地方,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而繁重的劳作,直到老去。

而命运却安排乔、王二姬与李渔相伴。这五、六年的时间,相对于一生的厮守恐怕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他们三人来说,这几年是一生中难得的绚丽时刻。

对于乔、王二姬而言,李渔是他们的丈夫,是戏班的班主。李渔的博学、才情与生活情趣是她们所不曾见过的。这两个女子对于李渔的感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夫妻之情,还有更多崇拜与敬仰之情。当初两人是被迫赠予李渔的,那么和李渔一起生活之后呢?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乔、王二姬形同姐妹,与李渔一直相处十分融洽。她们对李渔的付出是出于自愿与无悔的。

这五、六年间,也是李渔晚年四处奔波,到达官显贵家打抽丰的时期,并不是十分的安定。作为戏班台柱的她们也自然随之同行。在李渔与官员应酬的时候,她们也需察言观色,忙前忙后,与官太太们做好沟通工作。直到戏曲即将开演,匆忙上妆,甚至都没有怎么吃饭。有时演出结束以后顾不上卸妆,还要继续作陪。乔姬怀孕生下一个女儿之后,因劳顿等原因而得病,但是她却不肯声张,生怕李渔留她在家养病,不让她出去演出,坚持登台,“以丝竹养生”,直至病逝。

这种忘却自我的付出,是强迫不来的。

对于李渔而言,乔、王二姬不仅是他的妾,戏班成员,更是戏曲方面的知音,得力的助手。李渔的戏曲创作与舞台演绎,都少不了她们二人的协助。那戏曲世界里的雕栏画柱,柳丝烟雨;生死离别,爱恨情仇中又包含着李渔和她们的多少情感与故事呀。李渔一生中难得有这样交心与贤德的女子。

在感情与婚姻生活中,总会有一方会付出的很多。既然是爱,又怎么会去计较呢。

这其中的债,是没有办法算清的。

李渔在她们离去之后,陷入了无限的孤寂、痛苦与自责。除了为二姬作合传,还写了很多追忆、悼亡的诗词,例如《最高楼·伤心处二阙,悼乔王二姬于婺城旧寓》,《次韵和顾赤芳见赠三首》等。《梦饮黄鹤楼记》有句云乔姬“能歌善病,疫于汉阳,予作《断肠诗》二十首悼之之人也。”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以后,李渔移居杭州层园,纵然西湖美景也无心观赏。“爱亲歌舞花难谢,喜载楼船水不流。可惜愁人偏住此,恶怀美景不相酬。”(《次韵和张壶阳观察题层园十首》)我想这首诗就是他老年心境的写照了吧。

戏曲

李渔之率性人生(3)——乔、王二姬

李渔最获赞誉的就是其戏曲成就。在李渔的戏曲生涯里,不得不提到他的李渔家庭戏班。而家庭戏班不得不提的是两个台柱:乔姬和王姬。她们不仅是戏班演员,也是班主李渔的妾。

明末清初,家庭戏班在江南达官显贵之间十分流行。这种戏班区别于当时的民间戏班,一般仅供自己和亲朋赏乐,在旨趣和艺术上也较高。李渔酷爱戏曲,组建自己家庭戏班的想法由来已久,万事俱备,只缺两位中意的主角。

根据李渔的《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记载,康熙五年丙午(1666),56岁的李渔游秦,于平阳获得乔姬。当时平阳太守陈质夫出金为其购买一女,即乔姬。康熙六年丁未(1667),李渔游甘肃兰州时,获赠王姬。

戏曲

巧的是,这两位北方女子尽然对南方的戏曲十分的着迷,主动学唱。李渔回忆说二姬当时窃听伶工演奏《凰求凤》,乔姬过耳不忘,“自观场以后,歌兴勃然,每至无人之地,辄作天籁自鸣,见人即止,恐贻笑也。未几,则情不自禁,人前亦难扪舌矣。”乔姬请求学曲,李渔聘请旧肃王府苏州老优教二姬。数旬之后,乔姬即为客度曲,“客有求听者,以罘 隔之,无不食肉忘味。”从此,乔姬为旦,王姬为生,成立家班。

不幸的是,在1672年秋冬之际,乔姬夭亡。半年之内,李渔伤心惨目,不忍听曲。1673年冬,王姬夭亡。两人病逝时均年仅19岁。两位台柱已亡,李渔家班便解散了,前后不过五、六年的时间。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李渔之率性人生(2)——生活美学

《闲情偶寄》这本书奠定了李渔在中国文学史地位。内容不仅涉及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方面也多有个人独到的见解与阐释。

先通过其中的两篇文章来看李渔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吧:

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记载下这样一件事情: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则为强弩之末,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返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生活窘迫的李渔,为了一盆水仙花,既然当掉妻妾的首饰来换。
《闲情偶寄·器玩部》记载:“予尝梦酣睡足,将觉未觉之时,忽嗅腊梅之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脏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谓此身必不复在人间世矣。既醒,语妻孥曰:‘我辈何人,遽有此乐,得无折尽平生之福乎?’妻孥曰:‘久贱常贫,未必不由于此。’”

也就是在床帐之内做托板供花,以便夜晚睡眠时可享受花香。

李渔对于生活的品质的要求可见一般。用现在的话讲,李渔的生活真是小资。而这种处处考究的生活态度,恐怕也不是所有的小资可以达到的境界。

经济宽裕之时,李渔便过着享乐奢华的生活,在经济窘迫,捉襟见肘之时,仍不忘创造条件提升生活的品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在金华兰溪时,还教导当地的躬耕于田野的百姓如何布置自家的住所。比如在春来花发之际,农忙之后,在田野采一些好看的野花野草带回家中,插入容器,摆放一两处,既增添了房间的美感与朝气,又可以赏心悦目,愉悦身心。

田野中野花野草随处都是,李渔的这个建议在操作方面来讲其实不难做到。但是,我在想,每天忙于农耕的老百姓是不是都能有一份像他那样的闲情雅致呢?

难的不是按照别人的建议去制造美,而在有一个审美的心境、懂得审美。

文章配图

李渔之率性人生(1)

机缘巧合,与李渔这位清代艺术家结缘,近来一直在阅读他的作品和研究性的资料。当你慢慢了解他,走进他的时候,你才发现,渐渐的仿佛融入了这样一个备受争议与赞誉的李渔的生活周围,来感受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说到李渔,又使我想到鲁迅。

在大学阅读《鲁迅全集》之前,鲁迅的思想,他的生活,情感,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记得在某一节课上,有个男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朱安嫁给鲁迅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鲁迅对她所作的决定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当时这句话一出,班里就立刻炸开了锅,怎么可以这样去评价一个受到封建礼教迫害如此之深的弱女子呢?她一辈子都没有感受过来自丈夫的关心与爱,难道这还不够可怜吗?班里的所有女生都十分的愤怒,这个老师连忙转移话题,渐渐平息了我们的情绪。

在几个月之后,当我们阅读了部分《鲁迅全集》以及传记之后,这个老师又重提此事,当时我们很平静听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观点,至少我们知道了去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那个老师说,如果不是那天赶紧转移话题,看着我们一帮女生的架势,马上就要把他按到地上暴打一顿了。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作家,先从阅读他的作品和传记开始。

鲁迅是无法是几段话或是几篇文章可以概括的。李渔也是一样,在这里我也就写一点自己的小感悟吧。

以上算是前面的话。

文章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