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

埃勒里·奎因《Y的悲剧》读后感

《Y的悲剧》比《Z的悲剧》好看很多,情节更紧凑,推理更严密,故事很吸引人,为了看到凶手是谁,想赶紧看完,整个阅读过程很舒服,但是看完之后还是会觉得推理过程有些牵强。

作者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作案场所和每个房间的布局,像迷宫一样。又设计了一个存有毒性物品的化学实验室,为凶手提供了便利的作案材料。太完美了显得不太真实。

看过小说,我有几个疑点:

1.老太太到底是怎么死的,一个曼托琴拍到脸上因为有心脏病就被吓死了?

2.老太太到底有什么传染病?让整个家族变得不正常。看起来像是遗传病,会传给子女,但怎么又能传给丈夫,让丈夫死了?书中说是可怕的细菌,但是细菌又不会遗传。我觉得这一点交代不明。

3.老太太去世前立了复杂的遗嘱,涉及到财产分配,我还以为是因为财产问题引起的凶杀,没想到根本不是。这份遗嘱很奇特,有多个继承选项,让几个继承人去选择,但是书中并没有交代最终是怎么选择的。

4.本书的最后十几页交代了凶手整个的作案过程,著名神探最终锁定了凶手是一个孩子,于是良心纠结,迟迟不揭发凶手。但是凶手却突然死了,到最后也没看明白是怎么死的?

5.小说中警察就是一个摆设,什么用都没有,侦破按键全靠一个私家侦探。按理说凶手作案总归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且小说中凶手几次三番作案,不至于什么有用的发现都没有吧?

6.私家侦探的权利太大,竟然让驻守在还没有结案的现场的警察都撤掉(包括一位防止食物被投毒的专家),最后发生了一个小孩被毒死,私家侦探不必为这件事情而负责吗?

2024年6月22日星期六

一个人的战争——《1917》观后感

好久没有看战争类型的电影了,这次独自一个人,找来颇受好评的《1917》,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享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盛宴。我觉得好的战争电影,不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震耳欲聋的狂轰滥炸,众志成城的的冲锋口号,拼的你死我活的血性意识,而且应该有深入人心的,让人反思反省的,富有个人意识的鲜活个体。《1917》就是这样好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余音绕梁」。

这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情节很简单,就是派两个人到十几里外的地方送一封信,这封信关系到1600个士兵的生命。两个人就单枪匹马地出发了,经过铁丝网、废弃的工事阵地、废弃的房子,镜头的调度看起来如身临其境,好多地方看起来很揪心,都不忍心看下去。生怕他们两个人(之后变成了一个人)会正面遇到敌人,被敌方的狙击手射杀,不小心踩到地雷,被追击的敌人射中,在河水里淹死。

他们俩对待敌人又是那么仁慈,第一个人试图救敌方的飞行员,肚子上被捅了刀子,流血过多而死。第二个人遇到敌人后,捂着对方的嘴, 让他不要大喊大叫,没想到松开手之后,对方就叫了起来。

电影大多数时候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看起来好孤单。看完电影,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不仅有流血,还有对意志的摧残。为什么会有战争,人类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和平多美好啊!

2024年6月21日星期五

《1Q84》读后感

在hillway每晚捧着书看的氛围影响和推荐下,我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放下手机,看完了村上春树的厚厚三本《1Q84》。看的时候整个人随着书中的情节,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整套书似乎自己以前都全部看过了,又似乎没看过。

据介绍,这套书是致敬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两本书都描写了充斥着暴力性、破坏性与恐怖感的有组织有结构的极权封闭体制,对人的思想控制和身体禁锢,不认可个人的思想与决断,营造的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精神或者思想囚笼。个体放弃以自身力量感受和思考的努力,丧失了判断对错的能力,变成受害者和无意识的施暴者,最终走向死亡与黑暗。

不同的是,这本书包含着空气蛹、小小人、母体与子体、猫城、两个月亮、青豆无性怀孕等这些玄幻的隐喻,也是这套书有别于其他书的独特新颖之处。作者说“1Q84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小小人从地下爬出来的世界。要说小小人是什么,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如果朦胧地把它看作来自原始世界、来自地下的信使,或许更容易理解。”

小小人用从空气中抽取的丝线制作空气蛹,蛹中会孕育出一个与母体一摸一样的子体。制作时需要母体的毛发,有时还需要母体提供帮助,从制作到孕育成熟需要三天时间,子体离开母体后就会活不长。我猜想母体与子体类似于肉体与意识,小小人从羊的嘴里钻出来,也从牛河的嘴里钻出来到地面,这大概是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伤害,转而向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也为“1Q84”世界(猫城)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本来想试图彻底搞明白其中包含的复杂逻辑,最后还是放弃了。书本有些篇幅心理活动太多,对于情节推进又没有太大影响,有些内容反反复复出现,就看的比较快。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隐喻因为玄幻色彩浓厚,反倒容易接受,反倒是青豆使用自制冰锥的杀人手段,效果之完美神奇让人难以接受,也许在“1Q84”世界发生的故事,是不能用寻常医学逻辑去推断的。

作为女性读者,书中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家庭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庭应当在物质上、精神上养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给予关爱与温暖,与学校共同对孩童在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而这套书中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遭受了原生家庭或是婚姻生活的伤害。这些伤害,有可明显感知的主观故意施暴、性侵,也有无形的对知识和意识的垄断,对性格和情感的影响。

作者认为任何理论与观念都应该经得起质疑和讨论,而书中青豆的父母是“证人会”的狂热信徒,把“接受输血堕入地狱,不如保持着干净的躯体和灵魂死去”等这些思想强加给她,明明家庭经济状况不错,而青豆却被迫过着物质拮据的贫穷生活,衣服少得可怜,穿着褪色的不合身校服,为了传教被迫跟着母亲东奔西走,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天吾的父亲是NHK的视听费收款员,一到星期天就风雨无阻地带着他出去收款。一个是传教、一个是收款,虽然目的不同,但都是被迫顺从跟随父母奔波街头,挨家挨户按门铃。

孩童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完全没有分辨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与自由,对于父母或老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部相信,无条件选择接受。父母因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不高,经济条件有限,思想愚昧狭隘,做出错误的行为,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也是他们只能做到的事情,但这种被潜藏在“爱”的阴影下,无法分辨与判断的部分,就是让孩童心灵受伤的复杂之处。后来青豆在十岁时与家庭彻底决裂,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事物,相信用自己的逻辑构建起来的世界,彻底重塑了自己。天吾在小学五年级学会独立思考之后,向父亲发表了抗议宣言,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星期天的自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沉浸在这些情节中,不由自主会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会回想起自己以前读书和刚开始工作时,总喜欢不假思索听命于父母和领导,不管来龙去脉,不问原因,认为只要执行就够了,这样也不用伤脑筋,很简单轻松,也没有什么困惑。但是难以“真正成长”。后来渐渐逼着自己独立思考,多想“为什么?”弄清事实,讲究依据,让逻辑清晰一些,虽然有时候感觉用脑很累,但心里踏实坦然许多。我们虽然平时接触到宗教组织甚至邪教的几率很低,但是在如今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里,每天大量信息涌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也许仅是想让你看到的,虽然是真实的,却是被掐头去尾的,前后时间打乱了,逻辑关系是非对错可能也就颠倒了。或许很多时候,连强加给自己的是什么都察觉不出,以为是自发行为,而实际上很可能是无意识地受到了某些信息的影响控制。

书中先后有几位人物去世:大冢环,老夫人女儿,中野亚由美,酒店家暴男、“先驱”领袖(深绘里父亲),天吾父亲、牛河等。有些情节,善恶是非明确,读起来有着清晰的同情或憎恨。而有些却让人感觉难以言说。先驱领袖如恶魔一般,强暴多名未成年少女,让人恨之入骨,而临死前为了维持善恶平衡而主动求死,又夹杂着真诚坦率,青豆在刺杀时也变得犹豫不定,透露着一种英雄末路式的悲壮感。

大概是因为书中对牛河的描写篇幅很多,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以至于被杀害时,也最让人感到惋惜和难过,虽然这个名字总让我不由自主想起牛肉炒河粉。几乎牛河每次出场,作者都会用一段笔墨来反复强调他那其貌不扬的外表,看似图谋不轨的怪异举止,比如脸盘很大,头发蓬乱,个子矮,长着奇怪的大脑袋和凸出的眼球,短而弯曲的双腿,不擅长体育,跑步慢,眼睛还散光,被叫做“大头娃娃”。出生在家境富裕的精英家庭,家中兄弟姐妹都体态修长、容貌端正、成绩优异,而牛河就是一个另类,不被周围人喜欢,少年时代一个人度过,虽然曾经有过一段婚姻,遭遇背叛如今孤身一人。因为相貌关系,做不了律师,最后只能和黑社会、“先驱”等搅在一起。

同时,作者也不吝啬用很多词语来肯定牛河的优点,比如充满怀疑思想、求知欲四溢、成绩优秀、悟性好、逻辑性强、头脑灵活、思考能力明晰、作风务实、为人谨慎、隐忍、执着、有着清晰的逻辑和敏锐的嗅觉等。在人生最后阶段,为了完成“先驱”交代的任务,搜集确凿的证据,仅需最低生活保障,长期封闭在廉价公寓中,啃着冰冷的速食品,在睡袋中冻得发抖,浑身关节疼痛,像“能干、坚忍但麻木的机器”。被暗杀后,“讨论过程中,即使在提及死者本人(牛河)时,这个房间也没有飘漾过一丝对遗体的敬重或哀悼之情。”最终,尸体被“先驱”教徒扔进焚化炉,黑烟被吸入空中,骨灰被撒到田地做肥料。那个包含着牛河一部分灵魂的空气蛹,从中爬出来的会是什么呢?牛河为什么会死?因为监视行为影响了青豆和天吾的人身安全?阻碍了两人共同逃离1Q84寻求善与对?青豆用自制冰锥刺杀多名家暴男,就是完全正义善良、正确无罪的行为?根本不用被法律和道义制裁?从青豆和老夫人的利益和角度出发,牛河应当被除掉,但总感觉那么一个努力生活的人,他的行为也罪不至死。

平时在职场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人,总是执行“双重标准”,摆出一副“对人不对事”的态度。相同类型的问题,乃至相同事件发生在这些人身上,就开始诡辩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错误都是其他人的,甚至不在场、无关联的人也要“躺枪”。而看到别人的无心之失,就要去不分情况不论缘由横加指责,显得比别人“优秀”很多,瞬间就高人一等似的。说到底,人就是自私利己的动物,这些都是表象上,其实本质上只有一个标准——从个人利益出发。所谓的公平与道理,也就理解通了。

天吾在学生时期,老师评价他各方面都很优秀,天赋出众,大学毕业后却没有正经工作,而是去代课学校当老师,空闲时写作,租住在廉价公寓,也不结婚,生活简单,过着自由的生活。青豆也是孑然一身,保持着自律的运动习惯,物质欲望也很低。有时候在想,必须要按照大众的人生轨迹和标准,求职结婚生子、一胎二胎三胎,谋求高职位高薪资,才算是人生成功吗?如果在保障基本物质基础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精神独立丰富,意志坚定,不被周围人和评论所影响和牵制,不会陷入争辩和自证的漩涡,这种自在自足去享受当下的状态也是不错的。

本书的最后是相对开放的结局,青豆与天吾作为觉醒者,在孤独之中重塑自我,最终靠着温暖的记忆与爱找到了出口,逃离了绝境。

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前,我已经抱了不好读懂的想法,之前在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时看得很痛苦,故事情节不连贯,作者讲着讲着就发散了出去,讲了一堆的理论,等回来继续讲故事时,我都接不上了。可能我已经习惯了他这样的写法,也可能这部小说本身的故事很精彩,这次读《生活在别处》觉得很好,很快就看完了。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吸引我的地方是,书中描写了与我们目前生活相似的生活和制度,我想看看主人公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怎样地生活和挣扎的。

这部小说的时间放在1940年代,男主和妈妈家是资产阶级,后来遇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家里的商店被充公,但住的别墅竟然还能继续住下去,生活也没多大的影响,该上大学上大学,该当工人当工人。

男主的妈妈是个「儿宝妈」,从小溺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认定孩子是诗人,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对他的生活进行着无微不至地照顾。有极强的控制欲,生怕儿子抛弃她。

男主小的时候很乖,长大了很想表现自己,积极融入新的社会,厌恶旧的社会和制度。为了出名,先是写各样的宣传标语,后来写诗向杂志投稿。之后遇到了一个长得丑,自己并不喜欢,但很好控制的商店服务员女朋友,渐渐地厌倦了,于是就抛弃了她。用现在的看法来说,男主就是一个不成熟的渣男。后来被一个漂亮的女人抛弃,患病而死。

这部小说故事还算好看,人物不多,主要讲述了男主的成长和思想的变化。书中有大量的诗歌,我没怎么看懂(我不喜欢读诗),不过觉得以下的论述很有意思:

在诗歌这片领地上,所有的话都是真理。诗人昨天说:「生命就像哭泣一样无用」,他今天说:「生命就像笑容一样快乐」,每回都是他有道理。他今天说:「一切都结束了,在寂静中沉没」,明天他又会说:「什么都没有结束,一切都在永恒地回响」,而两句话都是真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证明;惟一的证明就取决于他的激情的程度。

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余华的《兄弟》我还没有读完,先放到了一边,文革中那种批斗人的惨状实在看不下去,而且也不喜欢看被过分设计不切实际的桥段,比如厕所偷窥掉进粪坑淹死,三个高中生总是一起出现作恶,刘光头用独家秘闻换面吃。这次随手翻了翻《在细雨中呼喊》,心想前面不好看的话后面就不打算看了,没想到前面很好看,于是就看完了。

这部小说分为四章,每一章写一个主题,时间线穿插和跳跃。我觉得第一章写得最好,故事框架扎实,内容精炼。第二章最烂,完全是在凑字数,青春期的男孩没有那么无聊和花痴。第三章写了祖父年轻时的精明和年老时的憋屈,为了吃口饭被儿子嫌弃和糟蹋,一心求死又死不了的无奈之感,写得很传神。第四章写的是小学生的玩伴和生活,有点啰嗦。我生怕作者又写到文革的生死惨状,还好没有。

余华很会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节奏感很好,不紧不慢,读起来很舒适。但是这本书里有的故事很精彩,有的却很无聊,好看的内容大概只有一半,能再压缩提炼一下会更好。书中我让记忆深刻的是弟弟溺水后河水平静的表现:

刚刚吞没了我弟弟的河流,丝毫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平静。我望着远处村里的灯火,随风飘来嘈杂的人声。母亲嘶叫般的哭声时断时续,还有几个女人为了陪伴母亲所发出的哭声。这就是哀悼一个生命离去的遥远场景。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走走停停》观后感

和Jasmine看了一部时兴的电影,难得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我都认识,看之前没抱太大的期待,看完之后觉得还行。电影中插科打诨的笑点也难掩整部剧凄凉的色彩,生活难,成功亦难,父母老去,最终还是要学会独自生活。

电影讲得是男主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回到家乡,找了几次工作都没找到,好不容易他爸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却被他轻易地推掉了。在家乡遇到了拍纪录片的女主,相互了解后女主想以他这样的「废青」为新一期的题材。男主写了个剧本,打算把它拍成电影,女主和摄影师都很支持。男主于是就利用自己的家里、天台、公园、郊外进行电影拍摄,除了请了男演员,其他人都是家里人。后来父母相继离世,男主开起了出租车,在路上遇到了再婚的女主。

看的时候我以为男主拍的电影会成功会大卖,从而翻身废青把歌唱,还以为男主和女主会相恋结合,没想到最后什么都没有。Jasmine说,这样才真实,不然就落了俗套。我觉得虽然没有落入俗套,但是也并不真实。男主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实力又好高骛远,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在家啃老,后来异想天开搭个草台班子就想拍电影,电影又不是像演小品那么简单,如此儿戏。正常人受到生活的打击后也会学乖了去适应生活,男主却怀抱幻想,不能正式面对现实。

我同意电影中的某些观点,不要羡慕别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在外边过得不好,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找个糊口的工作,了此一生,像大多数人一样苟且地活着。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读后感

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欧维,他太复杂了,身上可以容纳太多的标签。我在看书的时候,对他从讨厌到喜爱再到同情。

他是一个抠门的人,用50元两枝花的优惠券,非要出25元买一枝花。不舍得出信用卡的刷卡费,不愿多给停车费。不知道他的财富是怎么积累的,自己只是铁道清洁工,妻子也是普通的教师,他们却能买联排别墅,能不停地换车,死后还有一千多万的存款。

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说话直白又不善言辞,总是称别人是「白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念是建立的社会秩序谁都不能违反,自食其力不给社会造成负担。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爱管闲事,小区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他喜欢秩序,在小区竖了好多牌子,制订了好多规章制度,十分讨厌有人在小区骑车或开车。

他为人正直、富有爱心、拾金不昧。宁愿自己家被大火吞噬也要舍身去隔壁家救人,不爱猫却能受人之托把猫照顾好,阻止老死不相往来的老友被「白衬衣」送到福利院,教邻居孕妇开车和帮忙照顾他们的孩子,给小流氓修女友的车和收容他的同志朋友。

他偏执、固执、不放弃、认死理。为了妻子的无端车祸、学校的的残疾人坡道、癌症治疗赔偿和各种人斗争,不停地写信打电话,不知疲倦。

他动手能力强,没有什么是不能修的,大到房子、汽车、自行车,小到暖气片、排风扇。他会做书柜、婴儿床,会改造厨房,在国外语言不通也帮别人维修。欧维似乎无所不能,横跨多个行业。不过他对电子产品不信任,不喜欢倒车雷达、电脑和手机。

他懂车、以车看人。书中提到好几个汽车牌子,我都不懂。欧维却不一样,他会修车,知道哪些车好,还会帮人买车和砍价。他最爱赛博,讨厌奔驰。看到别人开什么车就推断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书中出现的太多了,虽然我并不认同。

妻子去世后,欧维的心死了,计划自杀,却几次三番被打断。后来欧维体会到世间的温暖,看到邻居家可爱的小孩和和睦的家庭,回到家里很是孤独。看到这里我有一阵心酸,设想自己老来时的景象,一个人在家,剩下的只有回忆了。

欧维和妻子根本就是两路人,却走到了一起,欧维脾气不好,却听妻子的话。妻子懂得欧维的性格,也尽量不和他争吵,顺着他。就这样他们幸福地过了几十年。如果不是那场车祸,他们应该也会拥有美满的生活吧。

在看欧维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怦然心动》里,外公对小男孩说起小女孩的那句话:“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沦为平庸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你会遇到一个绚丽的人,你将会觉得,其他人只不过是匆匆浮云。)欧维就是这种稀缺的人,虽然他有各种缺点,说话也难听,但他很真诚,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陌生人舍生忘死。

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关于如何做父母/做自己的摘录

在养育两个娃的过程中,有时(不经常)会想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今年四月份以来,因为自身和外界一些事情的触动,更加集中思考这个问题,也想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于是特意去了附近的区图书馆,试图从书中找到一些启发和解答。去借书才知道,原来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如此之多,摆满了几排长长的书架,书名也是五花八门。

借书时,被hillway投来一种怀疑的眼光,但我觉得自己能主动去反思,总比不学习的有一定效果。在看书的过程中也发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比如两个娃不认真写作业或打闹争抢东西,看到后生气急躁起来还是会大嗓门。没想到小猪仔会去拿来我借的书,说:“书上写的要做温和的父母,不吼不叫,还是你自己借来看的书呢。”这样提醒一下很有作用,这时我也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尝试平静下来讲话。而反思自己做父母的过程,不仅是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也是在反思如何做自己。细想来,其实与人相处之道、交流沟通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借了十几本,有网上推荐的,也有一些是自己在书架前挑选的。翻多了发现,有些书观点都比较类似,有些书观点比较另类,有些书说教味理论性太强(有些书还未看)……感觉还是那种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有实操性说服性,类似谈心聊天的表述方式,比较容易让人读下去。以下是自己觉得有帮助和启发的段落,整理了出来(并非书中原句):

《妈妈这样做,孩子更聪明》 (【日本】谷亚由未)

(一)为人父母要做的事情

1.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在12岁前尽早养成自主学习和一定生活自理的能力,多认同鼓励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父母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识有很大影响。

2.孩子的人生由父母的说话方式来决定。说话的态度和内容等,会印进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具有强大能量,一切从正面的、积极的潜意识中所激发出来的语言,都能够给孩子的未来增添一份勇气和干劲。传达信息多以“我”“我们”为主语,而不是“你”。平时对孩子多些耐心、少些脾气,多用正面引导语句,表达关怀和信任,而不是负面的苛责的反问句,会不自觉传递出消极的焦虑和担心,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和自暴自弃。

3.用一颗真诚的感恩的心对待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意见和难以抑制的情绪搁一旁,注意孩子的情感变化,附和孩子说话的内容并表示赞同,让孩子完全放开戒备心,感觉到父母愿意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样孩子感觉踏实,才会充满前进的动力,拼命努力茁壮成长。

4.家长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乐观快乐的生活,应该有自己的世界,拥有自信和受人尊敬的形象,而不是每天满腹牢骚愤愤不平,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5.孩子的未来由父母打造,父母的想法决定孩子的高度。父母的义务是培养孩子创造幸福的能力,不要做追求完美的父母。而孩子的幸福是要自己创造出来的。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超越自己。

(二)孩子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

1.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自信心以后,再面对其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有勇气去争取做的更好。

2.自己做决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目标,在人的意愿上差别是很大的。面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判断力。清楚了原因,明确了目标,孩子自己做了决定后,就有了完成的计划和责任感。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才去做的,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找到学习的乐趣。做父母的懂得放手,应该做的就是不能过多的指导孩子。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只会阻碍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4.勤学好问,不懂的问题要当场解决。不管是谁,只要想生存下去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者去帮助他人,相互关照懂得合作,才能拥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更好的生活。

《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这样表扬批评孩子才会听》(【日本】岛村华子)

育儿方面的优秀领导者就是指那些既能与孩子正面交流考虑其感受,同时也会设定必要的限制给孩子以指导的人。

给予奖励(物质奖励、随意表扬等)或惩罚(剥夺物质、体罚等)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控制孩子行为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两者的本质非常相似,也是一种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往往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简单表扬是不够的,有效表扬有三大要点: 一是不赞结果,赞过程(如努力、态度、做法)。不去称赞孩子的能力或性格,而是具体谈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勇于挑战的态度或者勤于思考的做法等。 二是更加具体地表扬,而不是敷衍式、泛泛的表扬,否则孩子很难明白自己的优秀之处和尚待努力的地方。 三是进一步询问,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感受,不轻率评价,不虚假赞美。 批评方式的要素:尽量不说不行不对。看重努力或过程,而不是结果。说明反对某些行为的理由。如实传达父母的心情。

《厌女》(【日本】上野千鹤子)

现今社会虽然也给了女性提供了在竞争中获胜的机会。然而孩子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育儿变得轻松。相反,正因为孩子数量少,所以育儿成为一项决不允许失败的压力很大的工程。在这样少子化的社会里,女儿也像儿子一样被期待,被关注,被真爱,成为投资的对象。精心养大的女儿们走上社会后,发现眼前是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是布满“男性凝视”的磁场的社会,是一个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公平回报的社会。

厌女症就是男人的女性藐视和女人的自我厌恶。女人对“偏离规格”也存在恐惧和痛苦,比如很多人要去减肥、医美、不孕治疗……可是当成功地克服恐惧达到“规格”时,方才知道自己陷入厌女症之中。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女性主义者并非是让女性成为强者的思想,而是一种寻求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的思想,“成为男人那样”不应是女性主义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