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战争”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战争”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4年6月22日星期六

一个人的战争——《1917》观后感

好久没有看战争类型的电影了,这次独自一个人,找来颇受好评的《1917》,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享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盛宴。我觉得好的战争电影,不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震耳欲聋的狂轰滥炸,众志成城的的冲锋口号,拼的你死我活的血性意识,而且应该有深入人心的,让人反思反省的,富有个人意识的鲜活个体。《1917》就是这样好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余音绕梁」。

这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情节很简单,就是派两个人到十几里外的地方送一封信,这封信关系到1600个士兵的生命。两个人就单枪匹马地出发了,经过铁丝网、废弃的工事阵地、废弃的房子,镜头的调度看起来如身临其境,好多地方看起来很揪心,都不忍心看下去。生怕他们两个人(之后变成了一个人)会正面遇到敌人,被敌方的狙击手射杀,不小心踩到地雷,被追击的敌人射中,在河水里淹死。

他们俩对待敌人又是那么仁慈,第一个人试图救敌方的飞行员,肚子上被捅了刀子,流血过多而死。第二个人遇到敌人后,捂着对方的嘴, 让他不要大喊大叫,没想到松开手之后,对方就叫了起来。

电影大多数时候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看起来好孤单。看完电影,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不仅有流血,还有对意志的摧残。为什么会有战争,人类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和平多美好啊!

2019年12月23日星期一

《兵临城下》观后感

好久没看战争片了,无意间看到《兵临城下》,看了简介说是讲两个狙击手的故事,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但是看到评分这么高,想着看一下试试,不好看就关了得了。

电影的开头都吸引了我,宽大的河面上几条小船在渡河,天空中飞机在狂轰乱炸。这段拍的很真实。

接着男主被安排向敌人的阵地冲锋,两个人一把枪,他正好是没枪的,只能捡别人的。很快这个小分队就要被消灭殆尽了,好多人看情况不好往前冲就是死于是就往回跑,没想到往回跑又被自己人射杀。这段显得很夸张,战争无情到这种地步。

男主扮演死尸才活了下来,在死人堆里用一把枪干掉了五个人,一举成名。

政府开始宣扬他,他变成了神枪手,遇到了同样是士兵的女友。

德军派同样是神枪手的人来干掉他,他眼看着身边的人死去,却没有办法,一度心情很奔溃。

接下来的电影围绕两个神枪手斗智斗勇的剧情展开,不是这个差点干掉那个,就是那个差点干掉这个,看的时候紧张刺激。

整部电影安排地紧紧有条,人物交代得很清楚,每个人刻画地很细致。

我不明白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德方神枪手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行踪告诉小男孩,第二处是最后为什么会主动出来,如果不主动出来也不会死。

看过《兵临城下》觉得不错,又找到一部《听风者》来看。看过后觉得差的很远。虽然从头到尾都是战斗,场面不可谓不大,但看的时候有些晕,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观众看枪战?电影除了两三个人物交代的很清楚以外,其他的人看过之后也没什么印象。电影中确实好多战争的场面、爆破的效果、支离破碎的人体看起来做的很用心。据说投资方因为投资太大票房凄惨最后都破产了。看过电影让我知道通讯兵的作用,可以指挥大炮往哪里炸。

战争电影不好拍,投资大,调度的人物和场景多,一不小心就崩了。这些年除了《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兵临城下》以外,没看到太多很好看的战争片。这几部电影也不是一味地拍大场面的战争,而是聚焦在某一个人物上面,从渺小的人物视角来讲述真实的战争。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树大招风》和《全金属外壳》观后感

最近看了2部电影,《树大招风》和《全金属外壳》,先说《树大招风》。

《树大招风》讲的是香港三大悍匪的故事,其中张子强的故事早有了解,电影和实际出入较大,而且陈小春没有演出张子强狡猾的聪明劲,全程都是无厘头的搞笑,一点儿都不觉得是悍匪,仍然还是古惑仔。叶继欢与季炳雄的故事第一次看,季炳雄的故事略显单薄,叶继欢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大陆,好多情节我们很熟悉,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确实不知道,这些情节和人物装扮都显得很夸张。

看过电影把他们三个人的事迹都上网查了下,每个人都可谓传奇,香港不愧是培养各色人物的神奇土地。

《全金属外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讲的是士兵在部队训练的事,之前看《血战钢锯岭》时不理解的教官训练方式,在这里更加深刻和具体的呈现了。看来美国大兵的训练都是这个鸟样,血腥没人道,全程靠吼。

下部讲士兵被派往越南参加战争,只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直接描述了战争,小场面却很残酷。

电影看完了又上维基百科上查了美国的越南战争,看过唏嘘不已,一场战争牵扯到多方利益,战争双方中的个人都是巨大历史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命运都不能自己主宰。让我不禁想起上面的《树大招风》,同样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历史就是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地发展。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太平轮》观后感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最近看过的电影没什么好写,看过也就看过,看的时候都没怎么动脑子,看过之后也没什么感触。我一直觉得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没有感觉憋出来的文字自己看着都难受。

这次看过的《太平轮》我觉得很不错,值得花费笔墨写上几句。

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交代时代和人物背景,讲述了1947-1949年大时代下不同人物的生活境遇,有军官、有士兵、有商人、有妓女。电影又分为紧凑和缓和两个部分,紧凑的是残酷的战争场面,缓和的是台湾岛上一望无际的芒草和浪漫的爱情。电影总在这两个场景中穿插,凸显出战争的无情与和平的可贵。这不是一部有意描述战争的电影,但又无法逃避战争的前提。

有了上部的铺垫,下部的剧情安排地更加紧凑和理所当然。

泽坤的爱情泯灭,因为战争。父亲的去世,因为不拿日本名字。大哥的去世,因为反对统治。三弟的离去,因为追求公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同理想和追求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正如《穿越漩涡》歌词中所说的蝼蚁一样,显得微不足道。当泽坤死于海难后,不知道泽坤母亲会受到怎样的打击和磨难。

一个时代的横流影响了多少个家庭。

电影虽然名为《太平轮》,但是主意不在于描写海难。太平轮只是剧中人物聚集的场所,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人物汇集于此。不管你是富贵或者贫穷,面对海难,生命是平等的。

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几个:

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群众对战争双方的区别对待。
二、 客船沉没后,为了生存抢夺救生衣的丑陋行径。
三、 《穿越漩涡》的歌词和《秋之芒草》的旋律。

《太平轮》观后感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最近看过的电影没什么好写,看过也就看过,看的时候都没怎么动脑子,看过之后也没什么感触。我一直觉得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没有感觉憋出来的文字自己看着都难受。

这次看过的《太平轮》我觉得很不错,值得花费笔墨写上几句。

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交代时代和人物背景,讲述了1947-1949年大时代下不同人物的生活境遇,有军官、有士兵、有商人、有妓女。电影又分为紧凑和缓和两个部分,紧凑的是残酷的战争场面,缓和的是台湾岛上一望无际的芒草和浪漫的爱情。电影总在这两个场景中穿插,凸显出战争的无情与和平的可贵。这不是一部有意描述战争的电影,但又无法逃避战争的前提。

有了上部的铺垫,下部的剧情安排地更加紧凑和理所当然。

泽坤的爱情泯灭,因为战争。父亲的去世,因为不拿日本名字。大哥的去世,因为反对统治。三弟的离去,因为追求公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同理想和追求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正如《穿越漩涡》歌词中所说的蝼蚁一样,显得微不足道。当泽坤死于海难后,不知道泽坤母亲会受到怎样的打击和磨难。

一个时代的横流影响了多少个家庭。

电影虽然名为《太平轮》,但是主意不在于描写海难。太平轮只是剧中人物聚集的场所,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人物汇集于此。不管你是富贵或者贫穷,面对海难,生命是平等的。

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几个:

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群众对战争双方的区别对待。
二、 客船沉没后,为了生存抢夺救生衣的丑陋行径。
三、 《穿越漩涡》的歌词和《秋之芒草》的旋律。

2015年3月2日星期一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太平轮(上)》观后感

好久没写影评了,因为看的电影少了,想说的话也少了。昨晚哄孩子睡着已经十点半了,正好电影频道放映了《太平轮》(上),于是拉着Jasmine一起看了两个小时的电影。

在《太平轮》上映的时候,我听说它的票房并不好,其实有点不舒服,我一直认为吴宇森的电影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的电影有自己的原则,不会像胖子王晶一味的谄媚圈钱。而且我知道电影的质量和票房没有直接关系,垃圾如《小时代》还能卖那么多钱就能知道这个市场有多么不成熟。

电影围绕1947-1949年这段时间的几对人物的不同人生命运讲述的,一边是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战争,一边是自然人性的爱情,一边是生活艰辛的生活。电影要讲述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导演不急于求成,每一个情节都顾自在缓慢、自然与真实地进行着。这样的步调和当下快餐式的视觉刺激性需求很不般配,自然不能迎合观众。

电影没有对战争双方正面评价,但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边是群众送米送粮的支持,一边是战士吃雪挨饿的等死——这注定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战争。客观不偏袒不烘托不煽情,这才是正确的视角来描述历史。

战争结束,电影落幕,导演在2个小时内将宏大的场面徐徐拉开。整部电影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快节奏的情节安排,像一位老人述说旧时的故事,缓缓道来。

我问Jasmine电影怎么样,她回答三个字:“不好看”。我是不同意她的观点的,我尤其钟爱这种战争爱情的电影,更能反映特殊背景下的真实人性,看过电影后能有思考,重新审视那场战争,那段历史,是那种快餐电影不能比拟的快感。

期待下部。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太平轮》上

好久没写影评了,因为看的电影少了,想说的话也少了。昨晚哄孩子睡着已经十点半了,正好电影频道放映了《太平轮》(上),于是拉着Jasmine一起看了两个小时的电影。

在《太平轮》上映的时候,我听说它的票房并不好,其实有点不舒服,我一直认为吴宇森的电影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的电影有自己的原则,不会像胖子王晶一味的谄媚圈钱。而且我知道电影的质量和票房没有直接关系,垃圾如《小时代》还能卖那么多钱就能知道这个市场有多么不成熟。

电影围绕1947-1949年这段时间的几对人物的不同人生命运讲述的,一边是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战争,一边是自然人性的爱情,一边是生活艰辛的生活。电影要讲述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导演不急于求成,每一个情节都顾自在缓慢、自然与真实地进行着。这样的步调和当下快餐式的视觉刺激性需求很不般配,自然不能迎合观众。

电影没有对战争双方正面评价,但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边是群众送米送粮的支持,一边是战士吃雪挨饿的等死——这注定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战争。客观不偏袒不烘托不煽情,这才是正确的视角来描述历史。

战争结束,电影落幕,导演在2个小时内将宏大的场面徐徐拉开。整部电影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快节奏的情节安排,像一位老人述说旧时的故事,缓缓道来。

我问Jasmine电影怎么样,她回答三个字:“不好看”。我是不同意她的观点的,我尤其钟爱这种战争爱情的电影,更能反映特殊背景下的真实人性,看过电影后能有思考,重新审视那场战争,那段历史,是那种快餐电影不能比拟的快感。

期待下部。

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战争爱情电影

冷山 Cold Mountain 2003 美国南北战争的残酷。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纠葛。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赎罪 Atonement 2007 一个谎言破碎了一段爱情。

云中漫步 A Walk in the Clouds  1995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1940

战争电影推荐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精彩的海滩登陆和巷战场面。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战争并不是游戏,

賽德克·巴萊 2011

太极旗飘扬 태극기 휘날리며  2004

鬼子来了  / Devils on the Doorstep 2000

战争爱情电影

冷山 Cold Mountain 2003 美国南北战争的残酷。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纠葛。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被迫加入战争的故事。

赎罪 Atonement 2007  一个谎言破碎了一段爱情。

云中漫步 A Walk in the Clouds  1995 战后的浪漫爱情故事。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1940

战争电影推荐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精彩的海滩登陆和巷战场面。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战争并不是游戏,

賽德克·巴萊 2011

太极旗飘扬 태극기 휘날리며  2004

鬼子来了  / Devils on the Doorstep 2000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找兄弟

很早以前听说过《太极旗飘飘》这部电影,昨天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就看了。

这是一部以一对韩国兄弟为主线讲述朝鲜战争的电影。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画面厚实逼真,看起来如身临其境,感官上无比震撼。这部电影的处理上太像好莱坞的战争片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先是个“倒序”,然后以一个家庭为背景,描述战场中无情的厮杀和胳膊大腿漫天飞舞的场景。

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从另一个视角来讲述我们“熟悉”的那场战争,虽然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你大可用“批评”的眼光来审视它。

这部电影的主线可以说是“找兄弟”:

1、哥哥去买药时,弟弟被征兵带上火车。

2、哥哥上火车找弟弟,反而自己被征兵。

3、哥哥和弟弟在战场上相互照顾。

4、弟弟回家找妈妈和嫂子,被抓走。

5、哥哥去找弟弟,也被抓走。

6、弟弟在大火中被救出,哥哥以为弟弟被烧死,转而投降。

7、弟弟获知哥哥投身敌营,去找哥哥。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地找来找去,不顾身死,为见到亲人而奔走。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找兄弟——《太极旗飘飘》观后感

很早以前听说过《太极旗飘飘》这部电影,昨天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就看了。

这是一部以一对韩国兄弟为主线讲述朝鲜战争的电影。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画面厚实逼真,看起来如身临其境,感官上无比震撼。这部电影的处理上太像好莱坞的战争片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先是个“倒序”,然后以一个家庭为背景,描述战场中无情的厮杀和胳膊大腿漫天飞舞的场景。

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从另一个视角来讲述我们“熟悉”的那场战争,虽然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你大可用“批评”的眼光来审视它。

这部电影的主线可以说是“找兄弟”:

1、哥哥去买药时,弟弟被征兵带上火车。

2、哥哥上火车找弟弟,反而自己被征兵。

3、哥哥和弟弟在战场上相互照顾。

4、弟弟回家找妈妈和嫂子,被抓走。

5、哥哥去找弟弟,也被抓走。

6、弟弟在大火中被救出,哥哥以为弟弟被烧死,转而投降。

7、弟弟获知哥哥投身敌营,去找哥哥。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地找来找去,不顾身死,为见到亲人而奔走。

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战争与小镇

《冷山》(Cold Mountain)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电影,电影的绝大部分讲述的是冷山镇上的故事。

南北战争我了解的不多,只是知道南方的一些州和北方的打仗,据说是因为奴隶。

电影的男主人公属于南方,加入了战争,到前线作战,浴血杀敌。女主人公留在了小镇,等待些爱人归来。

男主人公受伤住院,在医院收到了爱人的几个月前给他写的信,信中述说着她生活的艰辛,期盼他早日回来。

于是他做了逃兵,为了爱人。

就在这时,小镇上贴出告示:不准窝藏逃兵,否则连坐处死。

男主人公就成了"里外不是人",南方人视其为叛徒要抓他,北方人把他当作敌人也要抓他。

南方人、北方人、叛徒、敌人,他们原本是一家人,此时相见分外眼红,非要斗个你死我活。这就是战争。

最终男主人公回到了小镇,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也遇到了镇上抓捕逃兵的恶霸。在与恶霸作斗争时,他牺牲了,倒在了雪地上。

漫长的等待,最后换来匆匆一别,总是让人痛心,随之就痛恨这邪恶的战争。

一边是血腥的战争,一边是安静祥和的小镇(虽然之后并不安宁),两之相比,爱憎自分。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美国电影总是喜欢两条线,两个空间叠加起来述说情节,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英国病人》、《阿凡达》等。可能这种方式有其特有的效果吧。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战争与小镇——《冷山》观后感

《冷山》(Cold Mountain)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电影,电影的绝大部分讲述的是冷山镇上的故事。

南北战争我了解的不多,只是知道南方的一些州和北方的打仗,据说是因为奴隶。

电影的男主人公属于南方,加入了战争,到前线作战,浴血杀敌。女主人公留在了小镇,等待些爱人归来。

男主人公受伤住院,在医院收到了爱人的几个月前给他写的信,信中述说着她生活的艰辛,期盼他早日回来。

于是他做了逃兵,为了爱人。

就在这时,小镇上贴出告示:不准窝藏逃兵,否则连坐处死。

男主人公就成了”里外不是人”,南方人视其为叛徒要抓他,北方人把他当作敌人也要抓他。

南方人、北方人、叛徒、敌人,他们原本是一家人,此时相见分外眼红,非要斗个你死我活。这就是战争。

最终男主人公回到了小镇,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也遇到了镇上抓捕逃兵的恶霸。在与恶霸作斗争时,他牺牲了,倒在了雪地上。

漫长的等待,最后换来匆匆一别,总是让人痛心,随之就痛恨这邪恶的战争。

一边是血腥的战争,一边是安静祥和的小镇(虽然之后并不安宁),两之相比,爱憎自分。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美国电影总是喜欢两条线,两个空间叠加起来述说情节,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英国病人》、《阿凡达》等。可能这种方式有其特有的效果吧。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南京的痛

中国人一提到南京首先就会想到屈辱的历史,接着就会在心里骂狗日的日本人。

关于南京那段历史的国产电影,我印象深的有三部。第一部是《南京大屠杀》,看的时候岁数虽不大,但看之前也知道有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我现在还记得电影中一家人躲地窖的场景,它是我好长时间噩梦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还记得难民们都挤在美国德国或者英国人的教堂、红十字协会、安全区中嚷乱惶恐与落魄。

第二部就是《黄石的孩子》,当中有周润发和美国美女客串。

第三部就是《金陵十三钗》,其实这部和上一部很相似,讲得都是美国人解救一群中国孩子的故事。

《金陵》和其他两部比起来并没有有多精彩的地方,唯独战争场面夸张了点。

中国有比别的国家悠久的复杂的震撼的可泣的历史,有太多的题材可为电影所用,应该多出现些对得起历史和先人的电影才是。

南京的痛

中国人一提到南京首先就会想到屈辱的历史,接着就会在心里骂狗日的日本人。

关于南京那段历史的国产电影,我印象深的有三部。第一部是《南京大屠杀》,看的时候岁数虽不大,但看之前也知道有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我现在还记得电影中一家人躲地窖的场景,它是我好长时间噩梦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还记得难民们都挤在美国德国或者英国人的教堂、红十字协会、安全区中嚷乱惶恐与落魄。

第二部就是《黄石的孩子》,当中有周润发和美国美女客串。

第三部就是《金陵十三钗》,其实这部和上一部很相似,讲得都是美国人解救一群中国孩子的故事。

《金陵》和其他两部比起来并没有有多精彩的地方,唯独战争场面夸张了点。

中国有比别的国家悠久的复杂的震撼的可泣的历史,有太多的题材可为电影所用,应该多出现些对得起历史和先人的电影才是。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邪恶的战争

记得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就看到了《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当时只看到了部分片段,一直以来也没怎么看完整过,突然又想起就认认真真地看完了。

电影讲述的是1944年的二战,在战争将要结束的年代。电影的一开始是盟军抢滩登陆的惨烈场景,映像最深的是有位士兵肚子被炸开肠子散落出来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

战士们攻占了滩头之后,情节突转缓和,来到美国司令部,指挥人员从伤亡的人员名单中得知,有个家庭兄弟四人参战,三个兄弟都阵亡,独有最小的弟弟不知死活,指挥部的人决定尽最大可能确保这位战士活着,以安慰那位孤苦伟大的母亲。

以下的情节就是由八人组成的队员去寻找名叫瑞恩的战士并带回国。在路上他们牺牲了一位队员捕获了一个敌方战士,我深以为他们会处死这个敌人,可是没有,他们让战俘自己去投降(战争的规则是不杀战俘)。我对自己的“以为”而羞愧,在你死我活的年代,能遵守着战争规则的人是何其伟大啊。

自始至终,我只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邪恶,为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国产抗争片中的感觉不一样呢,非要置敌人以死地而后快?战争也许会存在着对与错,可是面对生命的厮杀与殒落,留下的血腥映照出来的全都是人性的光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