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人性”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人性”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读后感

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欧维,他太复杂了,身上可以容纳太多的标签。我在看书的时候,对他从讨厌到喜爱再到同情。

他是一个抠门的人,用50元两枝花的优惠券,非要出25元买一枝花。不舍得出信用卡的刷卡费,不愿多给停车费。不知道他的财富是怎么积累的,自己只是铁道清洁工,妻子也是普通的教师,他们却能买联排别墅,能不停地换车,死后还有一千多万的存款。

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说话直白又不善言辞,总是称别人是「白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念是建立的社会秩序谁都不能违反,自食其力不给社会造成负担。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爱管闲事,小区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他喜欢秩序,在小区竖了好多牌子,制订了好多规章制度,十分讨厌有人在小区骑车或开车。

他为人正直、富有爱心、拾金不昧。宁愿自己家被大火吞噬也要舍身去隔壁家救人,不爱猫却能受人之托把猫照顾好,阻止老死不相往来的老友被「白衬衣」送到福利院,教邻居孕妇开车和帮忙照顾他们的孩子,给小流氓修女友的车和收容他的同志朋友。

他偏执、固执、不放弃、认死理。为了妻子的无端车祸、学校的的残疾人坡道、癌症治疗赔偿和各种人斗争,不停地写信打电话,不知疲倦。

他动手能力强,没有什么是不能修的,大到房子、汽车、自行车,小到暖气片、排风扇。他会做书柜、婴儿床,会改造厨房,在国外语言不通也帮别人维修。欧维似乎无所不能,横跨多个行业。不过他对电子产品不信任,不喜欢倒车雷达、电脑和手机。

他懂车、以车看人。书中提到好几个汽车牌子,我都不懂。欧维却不一样,他会修车,知道哪些车好,还会帮人买车和砍价。他最爱赛博,讨厌奔驰。看到别人开什么车就推断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书中出现的太多了,虽然我并不认同。

妻子去世后,欧维的心死了,计划自杀,却几次三番被打断。后来欧维体会到世间的温暖,看到邻居家可爱的小孩和和睦的家庭,回到家里很是孤独。看到这里我有一阵心酸,设想自己老来时的景象,一个人在家,剩下的只有回忆了。

欧维和妻子根本就是两路人,却走到了一起,欧维脾气不好,却听妻子的话。妻子懂得欧维的性格,也尽量不和他争吵,顺着他。就这样他们幸福地过了几十年。如果不是那场车祸,他们应该也会拥有美满的生活吧。

在看欧维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怦然心动》里,外公对小男孩说起小女孩的那句话:“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沦为平庸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你会遇到一个绚丽的人,你将会觉得,其他人只不过是匆匆浮云。)欧维就是这种稀缺的人,虽然他有各种缺点,说话也难听,但他很真诚,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陌生人舍生忘死。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这是一本差点错过的好书。弃读了两次,一次读到八十页,一次读到一百多页,读到将近三分之一还是觉得不好看。在弃读期间看了《ABC谋杀案》和《Z的悲剧》,之后没什么书可看,于是又继续看了下去,没想到后面越来越好看,很快就看完了。很庆幸自己能坚持看完,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来看。它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们理解融入其中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

小说以八岁小女孩的视角和口吻讲述镇上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前三分之一讲的是学校的生活,不出家门的「怪人」,三个孩子过家家表演剧本,他们三番两次试图接近「怪人」,看的时候觉得故事简单又琐碎,小孩子间的游戏没什么吸引力。但是之后进入了小说的冲突点,后面所有的情节围绕它来展开,故事越来越好看。

小女孩的父亲要为黑人辩护,小女孩和她哥哥遭到了同学、邻居和亲戚的指责,他们为此很困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帮助黑人,她的父亲说总得有人去维持正义。即便是这样,父亲非常努力,力尽所能也无法改变结局,他知道这个结局是早就注定的了。在当时白人和黑人打官司,注定的是黑人会输。父亲总是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世人,「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但是世上还是会有恶人,为此儿子差点失去生命。

小女孩认为五十岁的父亲太老了,没法陪他们玩耍,好多事情也做不了。看透世情的邻居告诉小女孩,他们的父亲优点很多:「你很幸运,因为你父亲的年龄受益良多。如果你父亲是三十岁,你会发现生活大不相同。」「如果说你们父亲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他那颗文明高贵的心。好枪法是上帝赐予人的礼物,是一种才能。当然了,你需要练习才能让你的技术日趋完美,但射击不同于弹钢琴或别的什么。我想,他也许意识到上帝给了他一个对其他动物不公平的优势,于是就把枪放下了。我猜他是决意不再开枪,除非万不得已而,今天就是万不得已的情况。」

书中让我们看到小女孩父亲教育小孩的方法:把小孩当做成人一样平等对待,耐心地交流和讲道理,不糊弄孩子,不回避问题,以身作则对人公平和友善。

在一百多页才看到「知更鸟」的身影:

“你射多少蓝鸟都没关系,但要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你父亲说得对。”她说,“知更鸟只唱歌给我们听,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们园子里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仓里做窝,它们只是衷心地为我们唱歌。这就是为什么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看到最后我才知道,「怪人」其实就是知更鸟,虽然平时大门紧闭,不与人来往,但他时刻关注着镇上的人,当邻居失火的时候会出来救火,当坏人作恶的时候会挺身而出。「一个对你和全镇做过这么大贡献的人,无视他的隐居习惯,把他硬拿出去曝光——对我来说,这就是犯罪。」「如果是那样做,差不多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

书中教给我们什么是「勇敢」:

我想让你从她身上学东西,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书中有几处地方看起来很紧张:一个是父亲射杀患了狂犬病的疯狗那段,生怕疯狗不受控制,到处咬人,也怕她父亲枪法不准射偏了。一个是父亲在深夜广场被一群坏人围攻,生怕擦枪走火,发生暴力冲突,老实人吃亏。一个是冗长但不乏味的庭审,整个过程摆事实讲道理,步步为营,环环紧扣,看得人热血沸腾。

这部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用词精准,几乎没用什么高雅和晦涩的字词,仅有的几处也是为了描述需要。书中很多对话描写和叙述语言都值得学习,小孩子看起来毫无压力,不仅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2023年1月4日星期三

《窃听风暴》观后感

看了一部德国片,大陆翻译为《窃听风暴》,它的德语是Das Leben der Anderen,我查了下德语的意思是「他人的生活」,反而是英文直译成The Lives of Others更贴合原意。翻译成《窃听风暴》听起来高大上,让人误以为是简单粗暴的谍战片,其实电影本身讲的是小人物的人性温暖的光辉。这个翻译并不好。

电影讲的很简单,男主是东德的国家公务员,奉命监听一个剧作家。本来是要收集证据,挖掘黑料,将剧作家绳之以法的。没想到在监听的过程中激发了人性,想「做个好人」,将剧作家的行动隐瞒下来,最后反而帮忙消灭证据。

我的感想如下:

男主转变的太快了,之前还是精明能干得到上司赏识的专业人才,审讯犯人有一手,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很突然就叛变革命了,欣赏起艺术了,还冒着危险帮助「敌人」逃避制裁。最后自己丢了前程,受到了惩罚。在现实中这种人少之又少,眼前美好的生活不要,却要那虚无的人性价值。

剧作家随便试了下就自认为家里很安全,至少要多试几次的,毕竟关系生命安全。剧作家一开始并不想反抗,与人交谈也是滴水不漏,没什么「危险」的想法显露出来。后来老导演的自杀激起了他的斗志,写了篇「危险」的文章,从而自己受到怀疑。第一次家里被搜查,作案工具没被发现,人走了还不赶紧不去销毁它,等着人家来二次搜查。

女主死的太可惜了,至少等看到剧作家被抓的结果坐实了再说,或者再等5年柏林墙倒塌,不至于牺牲生命吧。当然那时谁都不知道柏林墙什么时候倒塌。她当时的内心也是纠结的,一开始拒绝部长早就料到会有今天,直到面对现实后才真正的体会到绝望了——在制度面前自己太渺小了——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部电影看的感觉和小说《1984》很像,「人民」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大哥看到了,所以要处处小心,不要有什么歪心思。为了生活,要活下去,如履薄冰地活着,等着希望的那一天。

这部电影不错,讲了特殊时期的人性,特殊制度下的人更应该好好地看一看。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活泼有爱的尼古拉们

离开学校已有两个月的时间了,也有两个月没有看电影了。

没等到hillway被“放出来”,我一个人独享了《小淘气尼古拉》。本来是和小蜜瓜一起看的,可是没看多会儿,她就撤了。

很喜欢这部法国电影明快的色调,风景优美而干净的街道,感觉和《天使爱美丽》差不多。还有漂亮的房间,好想住在里面都不要出来了。

虽然尼古拉没有想象中的调皮捣蛋、恶作剧,但也活泼可爱。他的伙伴们个个都很有性格,塑造的挺有特色,都十分惹人喜欢,就连教室里那个喜欢告状的优等生也不觉得让人讨厌。

这部电影虽然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进展,但是看不到任何邪恶、丑陋的东西。

满满都是纯纯的善良与爱,很温馨,也很幽默,值得一看。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静静绽放 盛满忧伤

记得大学的时候,读余华的《兄弟》,开头还在悠闲地看李光头偷看女厕所被捉等等闹剧,看到后来,虽然闹剧仍不断发生,但是宋钢父子的出现就足以让人倍感心酸、心寒。

这是继《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第三次让我落泪。这是一本哭过之后,仍感到堵心的书。

有几个女人的生命里会出现宋凡平这样的男人?这个男人可以不顾别人的非议,带着阳光般的温暖,去真心呵护一个常年背负屈辱、神经敏感的女人呢?这个男人让他的女人想起他的时候满脸的骄傲,骄傲地推开尘封的门窗,迎着太阳走在大街上幸福地微笑……

可惜没过几年,宋凡平惨死,这种幸福嘎然而止。

如果说他的死是历史的原因,那么他的儿子宋钢的死是为什么?

他生性善良,视李光头如亲生兄弟,为他织漂亮的毛衣;面对心中萌生的爱情和兄弟的情谊,他默默退到后面,宁愿自己伤心;失去工作的宋钢为了生计,柔弱的他和那些壮汉一起干体力活,由于常年吸入过多微尘导致肺病;他只好另谋出路,上街去卖鲜花,生性羞涩地他默默地等待着有人来光顾;他害怕传染别人,即使再炎热的夏天,他也会带着厚厚的口罩;在家里生怕惊扰了妻子,纵使再厉害的咳嗽他也尽力忍住……

宋钢就是这样,他没有李光头父子的张扬与洒脱,只是善良而安静的活着,从来不去惊扰他人,但是现实却不能实现他小小的愿望,他还要继续寻找出路,为了他的妻子,开始外出赚钱……

旧情难忘的李光头却找上门来,林红在激情的感官享受中忘记了那个柔弱而善良的宋钢,她未被满足的生理需求在李光头这里实现,一点点沉沦下去……这不是李光头的得逞,而是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实的得逞。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宋钢走南闯北,放弃尊严,去隆胸,卖丰胸产品、壮阳药,在人流中默默承受众人奇怪的眼神,他只想着能多赚钱,多赚钱,这样可以拿回家给他的老婆……

回到家的宋钢听到了小镇上的风言风语,他默默地将赚来的钱放在林红的枕头下面,在李光头与林红肉搏欢娱的晚上,卧轨自杀……

有人会去说宋钢的死是因为个人的性格缺陷,他太柔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选择去死,更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一种失败。

我在想,为什么不对宋钢多一些宽容,对他卧轨的选择给予尊重?选择比他父亲更痛心的惨死,给自己无法善终的结局,他只是压抑的太久了,累了,想解脱了……

人们看不见善良,不会去欣赏静静绽放的生命,没有几个人会走进他们的心里,去肯定那种纯净的价值。更多的人只会去责怨为什么没有赚钱的本领?为什么不能适应社会?为什么不能把事业经营地风生水起?

现实就是这样的物质,人性就是这样的丑陋。在浮躁的空气中,宁静的灵魂无法安放,只能将自己变得沉重,慢慢向下,向下……

最后归入尘土……

2a621268173bd4b82c1963a345c926e9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下午一个人看了《最爱》。

这是一个沉重的电影题材,众星加盟,每人都想去颠覆以往的角色,但却像是一场闹剧。最出彩的要到后来,赵得意和商琴琴住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没有恐慌,没有任何药物,没有怨恨,由于身体的疾病,死亡慢慢临近,他们看到的只有嫌弃、唾弃、恐惧,唯恐避之不及。他们是不幸的,而幸运的是最后善良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相互依偎、相互照顾,享受生命最后的时间,从此不再孤单。

伦理不容的两个人,毫无顾忌,看似无所谓别人的眼光与唾弃,但是商琴琴心里还是想要和赵得意结婚,名正言顺地活在一起,葬在一起。在无情残忍的大环境里,两人演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戏。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不是患病之人的离去,而是商琴琴拉着她的丈夫,揣着喜糖和结婚证,用心打扮,穿着喜庆的红衣服,挨家串户告诉乡亲们他们结婚的场景。

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难过的,商琴琴近乎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他们的结婚证,念着念着眼泪就下来了,她心里明白,剩下的日子不知道还有多少,弥留的日子还能有个人陪在一起,有多好,有多难,这种幸福又会是多么的短暂。

最爱

夜里赵得意热病发作,琴琴尽力守护。天亮了,琴琴却先走一步,得意也不愿意活下去了,本就离死不远,何况最在乎的她都已经离去,他用刀不断砍向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他用自己的血给琴琴染了一条红裙子,也了却了自己的生命。

不是最爱,是不得已的爱,爱的如此艰难,所以绚烂。

生命完结,剧终。

2011年1月1日星期六

人性的价值




买票

几年前过年回家到火车站买票,大老远就看到长长的队伍。站在队尾开始,在寒风中排了几十分钟,到我排到队伍中间时,突然想到这个队会不会不卖学生票,不卖的话岂不是瞎排了吗。只是我一个人过来,没人给我占着现在的位置,于是我就看了看后面,是个年青的小姑娘,我原以为她会很好说话,就笑呵呵的和她说,我先上前面问一下,等过会儿再回来。她好象是没听见,面无表情。我又重复了一遍,她还是没有说话。等我走出队伍,她马上紧紧地贴上了前面的人。

招聘

在人才市场,和招聘人员谈了好长时间,对方的感觉也挺好,就在最后填表格时,有一个选项是某证,我就说,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证。还没等招聘人员回答,我后面的一个女生迅速漂移到我的前面说,没有这个证不行的,我有。

奖学金

某年学校奖学金评比,我让宿舍的室友把申请表一起递交上去,她满口答应地说好。等到奖学金结果公布出来,没有我的名字。室友直接和我说,当时你的申请表我没有交。

进修

我室友和我说后天我要去北京进修法语了,我很诧异地问,怎么这么突然,没听说你要走的呀。她说,其实好几个星期前就申请了,我一直没有说,现在才出来结果。

工作

某单位招聘,在网上发布消息,所见者甚少。偶尔看到后马上直接到单位面试,在面试厅见到了本班同学的一份简历。面试官问,是不是同班同学推荐你过来的呀。

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的度不一样。有些人为了利益草菅人命、损人利己,有些人在赚取利益时坚守着人性的价值。有人和我说过,在现实环境中人都是会变的,只是不管他怎么变,内心深处依旧还保持着原有的那份人性的纯真,那他就还是个好人。对于利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能带去的又能有多少呢。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人性之美

很久没有看这种题材的电影了。

韩国电影《傻瓜》讲述的是一个因为煤气中毒而变为智障的男孩,长大成人以后,每天早上去那间学生们上学路过的小店里做三明治,“治疗伤口用凡士林,治疗胃口用三明治,一元一个。”他时常带着傻傻的、最纯真的微笑。可是他唯一的妹妹很讨厌他,嫌她的哥哥太傻。她只知道他的哥哥只会做三明治,给她丢脸。但是她不知道,她的哥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轻轻地给她做好早餐,烫好牛奶,盖上一层又一层的盖子,怕早餐会冷掉。她甚至故意不经过哥哥的小店,而让他一个人傻傻的,担心的等到夜里。

php0iGyIg

虽然成荣他很傻,每天都傻呵呵的笑,做着三明治,在那个路口等着那个女孩回来,可是他从来都不感到累。他身上所变现出的纯真、善良,照顾妹妹的责任与执着,那种人性的美,足以让人心碎。

本该是他的妹妹来照顾他的,可是她却不管不问,对他充满了厌恶与嫌弃。看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成荣在我的身边,我愿意去照顾他,像片中女主角一样,甚至会为他做更多。很欣慰成荣身边还有几个朋友的照顾。在一个小小的山城了,享受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幸福与感动。

这种人性之美,我们仿佛很少看到了。

若干年前,《尤利西斯》的讲述历历在目,生活就是这样,它是现实中很多东西的混合,人性也是这样。当你不去思考,你完全可以享受单纯的快乐,可是你不能细想,不能往深处去想,不然你会发现很多让你无法接受,无处躲闪的罪恶与丑陋。时间越长,越要忍受刺骨钻心的疼痛。

美到心痛,丑到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