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逛书店时发现余华的《第七天》上架,十分期待地拿起来。看到介绍讲,这本书“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 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 ,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心想这么灰暗悲伤的故事,还是缓缓再看,要是低沉的情绪影响到肚子里的小熊仔就不好了。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喜欢余华是从《 活着》这本书开始的,每读一次就会哭一 次,再看《许三观卖血记》,同样没让人失望。后来如粉丝般,又翻出他的《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现实一种》等等来看。备战国考的时候,余华刚好来我们学校参加某学术论坛,专门跑到会议室 ,很多女同学一边举着相机拍照一边期待着会后和余华的合影。我从一群人中努力地找到了余华,发现他比照片上沧桑很多,默不作声,然后自己就默默回图书馆继续捧起国考宝典了。
至今想来,有些遗憾。
很久没有看书了,今天一口气看完《第七天》。
余华的小说环境简单,人物简单,语言也简单,读起来比较“轻松”,然而读后心情却不“轻松”,表面冷峻,实则充满对小人物的悲悯。他的小说里有人性的至纯至善,有命运的残酷无情,有小人物的离合悲欢……
《第七天》有五个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个是主人公杨飞的养父杨金彪,演 绎了这本书最让人动容的故事,第二个是杨飞的干妈李月珍,第三个是杨飞的前妻李青,还有出租房小情侣伍超和李梅。
合上这本书,心情还是低落了许久,但没有介绍里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绝望感。故事的模式是新颖陌生的,人物故事的讲述仍旧是传统熟悉的,贵在对小人物的关注与描写。
书中穿插对近几年社会新闻的大篇幅描写,几段人物故事串联成一本小说,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七年磨一剑”,更像是火速做出来的快餐。作家在书中试图去表现当下的时代,然而过于熟悉的社会事实,在读者面前往往显现的轻巧流俗,似乎只有发生久远年代和偏远地区的故事才有阅读的兴致。
现实的残酷看的久了,人物的悲苦听得多了,似乎渐渐麻木掉了。面对残酷不公甚至死亡,需要的是不仅是勇气,更需要生存的技能。后会无期,却又能在死后相聚,算是绝望之后的温暖与希望吧。
就像看电影,散场了,不觉得浪费了时间 ,合上书,没有骂娘,便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