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几年前看过三毛的书,觉得很好,这次又看了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是觉得写的很好,三毛的文笔和思维都是超凡脱俗的,几百年才会出现这样的奇女子。

《背影》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合集写的都是荷西过世后的事情,《背影》写的是荷西刚死去,三毛父母从台湾过来照顾三毛,那时的三毛陷入极度痛苦中,茶饭不思,父母无言地安排她的生活,下面一段是三毛看到母亲购物的描写,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天的风特别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这天高。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地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晴,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平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眼前孤零零在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吗?会是那个在不久以前还穿着大红村衫跟着荷西与我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妈妈?是那个同样的妈妈?为什么她变了,为什么这明明是她又实在不是她了?

《荒山之夜》

写的是三毛和三个男性朋友去荒山露营的故事,看得出三毛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泥土地,喜欢无拘无束的环境。后来三毛夜里胃痛要独自一人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去,朋友百般不放心,最后三毛还是坚持地自己回去了。

《克里斯》

写的是三毛岛上遇到的一个男人叫克里斯,刚开始只是萍水相逢,并不喜欢他,渐渐走进他的生活,发现和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动了恻隐之心。后来克里斯生病快死了,三毛把他送进医院,四处找钱给他付昂贵的医药费,救回了一条命。

《离乡回乡》

讲的是三毛离开小岛回台湾,身边朋友一大堆,都是依依不舍她的离去。和后面的《我先走了》差不多,都是朋友的不舍之情,三毛的朋友真多啊,在哪里都能有一群朋友,可能和她仗义和慷慨有关吧,大家都喜欢她。

《雨禅台北》和《周末》

《雨禅台北》和《周末》写的都是三毛从小岛回到台湾的种种不适应,不喜欢到处应酬,喜欢大白天拉上窗帘把自己关在屋里拿掉电话做手工。三毛不属于闹市属于宁静的海边的。这时我明白三毛和荷西结婚6年多为什么不要孩子了,可能他们俩还是喜欢宁静自在的生活吧。

《不死鸟》

这篇文章写的有点沉重,三毛说自己是「暂时的不死鸟」,因为父母尚在,不忍死去,怕给父母带来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还是选择了了结生命,可能还是太痛苦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

写的是三毛没打招呼去看望新德里的公公和婆婆,刚开始公婆还很客气,后面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问荷西的遗产怎么处理。

三毛想到荷西7岁时找父母要钱买新练习簿,父母都不给钱,荷西花了一夜时间用橡皮擦掉练习簿的每一个铅笔字,但是老师批改的红笔字怎么也擦不去。荷西父母至于这样吝啬吗?

三毛回她婆婆:「荷西留下的,除了婚戒之外,你真要,就给你。」

《梦里花落知多少》

写的三毛回忆和荷西在一起的时光,看的出来有荷西在身旁她很得宠,也很幸福。原来那首清纯的诗来自这篇文章的结尾:「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夏日烟愁》

写的是三毛的一对老友生病了,生活困顿,三毛去村里看望并周济他们,给了他们好多钱。三毛对朋友真的很贴心很慷慨。

《你从哪里来》《如果教室像游乐场》《春天不读书》《我先走了》

这几篇写的是三毛在美国社区大学读书的时光,短短几个月里她结识了好多朋友,不分国家和肤色,三毛太强了,真的是朋友遍天下,大家都喜欢和她玩,走的时候又要不舍了,牵挂太多了。这几篇三毛写的轻松自在,看起来心情很放松。

《星石》

写的是一段意外的感情的事情,三毛很痛苦又很纠结,最后不了了之。

《吉屋出售》《随风而去》《E.T.回家》

《吉屋出售》、《随风而去》、《E.T.回家》写的是三毛回到加纳利群岛卖海边小屋的事情,以低于市场好多好多的价钱一天内出手了房子,可谓神速,看来只要价钱低房子根本不愁卖。房子卖了后三毛就不停地送东西,书籍、摩托车、潜水用品、汽车、古董、乐器、鞋子衣服统统送了人,被送的人都心里都乐开了花。

《重建家园》

写的是三毛在台北买房装修的事情,打算重新开始。

看完《梦里花落知多少》觉得三毛的人生好丰富,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真的好多,三毛文笔很好、心思细腻又冷眼旁观,有化平凡为神奇的能力。三毛仗义疏财,对朋友倾心对待,做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部散文正面描写荷西的事情不多,但处处都有荷西的影子,可见三毛对荷西爱的深沉。如果荷西不发生事故,三毛应该能写出更多好的文字出来吧。

2022年12月26日星期一

阳的过程

疫情防控放开后,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我原以为小地方要很久才会被波及,没想到只比京城晚了一些而已。身边的人越来越多阳了,我自己也突然就阳了。

12月21号,公司组织我们做核酸,我是9点半去做的,一直到晚上9点半才通知我说检测结果异常,让我明天复检,我还很纳闷,当时一点儿异样的感觉都没有。

第一天(12月22日)

夜里12点刚睡觉时手脚冰凉,怕冷,发抖。睡着了总是做梦,睡不踏实,感觉都没怎么睡着。夜里3点半,热醒了,体温38.8,两边太阳穴好疼,手脚已经没那么冰凉,也不暖。

爬起来吃了一颗布洛芬,4:46体温是40.1,看来吃药还没有效果。

晕晕乎乎快到天亮才睡着,8点多就醒了。体温没有降下去,还是39度左右,太阳穴疼,眼睛疼。9点多又吃了一颗布洛芬。

整个白天都没精神,想睡觉。一整天几乎都在断断续续地睡觉。

晚上6点多,看到体温老是不降下去有点着急了,看到家里还有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想着布洛芬吃了好几个小时了,说不定这个药管用,于是就吃了一片。吃过了也没有降温的效果,但是很犯困,大概晚上7点就睡着了。睡到夜里1点醒了一会儿,去喝水,这时体温还是没有变化,40度左右。也不想去管它,反正也吃药了,之后就继续睡了。

第二天(12月23日)

凌晨5点半热醒了,量了体温还是40度,坐起来也没穿外套,不觉得冷。

想着这样烧下去也不是事,就采取物理降温吧。听说把脚放在凉水中可以降温,但是现在冬天里怕受不了,突然想起来阳台的瓷砖是凉的,于是就光着脚小心翼翼的踩在瓷砖上,刚开始觉得有点凉,慢慢地适应后觉得一点都不凉了,我就光脚在地上走来走去。走累了,搬个椅子坐在那里,脚放在冰凉的瓷砖上,同时用冷毛巾擦额头。在这里大概搞了两个小时,不停地量体温,好像降下去了一点,38度左右。

八点的时候又吃了一颗布洛芬,继续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忘记过了多久,体温没想到正常了,已经在37.5以下了,整个一天体温都没有再上升上去,头疼的症状也缓解了好多,也没有昨天犯困了。不过吃过中午饭也睡了三个小时。

第三天(12月24日)

早上起来喉咙有点疼,刷过牙,喝过水,感觉好了很多。今天一整天咽部不舒服,总是感觉有痰,总想把它给咳出来。几乎几分钟就要咳一次痰,刚开始还好,到后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喉咙疼了,不过到晚上十点,稍微好了一点,也没有痰了。

今天一天都没有发烧,除了喉咙不舒服,没有其他的症状了。

第四天(12月25日)

早上起来喉咙也不疼了,除了有点鼻塞没有其他症状了。我差不多好了。

总结一下

发烧:第一天的夜里3点半到第二天的早上9点半,大概一天半。发烧吃了药,但是体温一直没降下去,最后很奇怪一下就好了,应该是身体的免疫细胞战胜了病毒。网上说发烧一般要三天,如果三天继续发烧就要去医院了。另外,物理降温可能有效果,可以在家试下。

吃药:吃了3颗布洛芬和1颗对乙酰氨基酚片。后来才知道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能混着吃,它们都是退热镇痛的药,应该只吃一种药就行了,还好我是间隔了好几个小时才吃,不然药量就超了。

感受:发烧起来有点难受,头疼、没精神,和感冒的体验差不多。总体来说我这次没有受罪,也就烧了一天半,咳痰了一天,没有其他症状了。只是怕传染给家人,一直封闭在房间里不出去。

新冠没有药治疗,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来消灭病毒,吃药只是缓解症状而已,不让自己太难受。真的没有药也不要害怕,可以想其他办法缓解,比如发烧了可以物理降温,一般三天内就会降烧。当然还有个万能药方,那就是「多喝水,多休息」。

2022年12月19日星期一

伤心难过的事要不要写下来?

在看《告白》的时候,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凶手母亲的日记,她觉得写日记有倾述和遗忘的功能,不知道是小说作者为了用「凶手母亲」的角度来描述事件才这样说,还是本身就这样认为的。原文如下:

有什么难过的事,随时来找妈妈,要是不想跟妈妈说的话,就把写日记当作向最值得信赖的人倾诉吧。虽然人的脑子原本用于努力记住所有发生的事情,但如果写下来,就不需要记忆了,这样就可以安心地忘记了。只把愉快的事留在脑子里,伤心事写下来就忘掉。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Jasmine,她就有把伤心的事写下来的习惯,据说里面记满了「坏人坏事」。她后来有没有再看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自己倒没有写坏人坏事的习惯,难过的事情发生了心里会郁闷难过好几天,过了几天,这件事会慢慢消解,慢慢也就忘记了,之后就不会想起来了。我觉得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记下来以后再看到又会勾起伤心的记忆,所以眼不见为净才好。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故事的内容忘记了,大意是「把别人的好刻在岩石上不容易遗忘,把别人的不好刻在沙滩上让海水冲掉」。刚才在网上搜了一下,原来是阿拉伯的一个故事「沙漠里的两个朋友」,写的不是沙滩上,而是沙漠上。如下:

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他们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

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语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边,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

被救起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朋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我在知乎上搜索「伤心难过的事要不要写下来?」,各种说法都有,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反对的说「让它过去,不要留在脑海里、日记里」、「既然是令人难受的事,我为什么还要记住它,应该尽快地把它遗忘掉」、「为什么要记下来?方便以后随时随地悲伤嘛?人要向前看」。支持的说「每次写下来之后,心情总会好多了,不写下来的话,我会一直难过下去,这大概就是我宣泄难过的方式吧」、「我会记录下来,日后再回想起时也会再拿出来看看,还可以再次深刻感受到当时因为什么原因而难过,以及有多难过」。

这么看来难过的事情要不要写下来是一个心理问题,是否需要要看自己的心里承受力。如果自己觉得可以慢慢的消解和忘掉,心里可以平复,可以不用写下来。如果自己觉得写下来之后心里更舒畅,更舒服一些,那就写下来比较好。

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

《阿凡达2》观后感

今年去电影院的次数屈指可数。上个月我们看到阿凡达2即将上映了,满心期待。在上映之前,我们特意又重温了一下阿凡达1。在看阿凡达1的时候,发现好多情节都忘记了,好像第一次看一样。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看,十几年前拍的电影现有看来都没有落伍。

这次是去电影院之前有点犹豫,现在疫情很紧张,担心看场电影会被传染。之后还是下定决心去看了,因为所在城市疫情还不是特别严重。去到电影院放心了不少,虽然这部电影在电影院排的很多,20分钟就有一场,但是看电影的人却很少。我们那一场加起来不到十个人。

阿凡达2看完了,感觉没有1好看。

上一部因为潘多拉星球的神仙显灵,地球人被赶跑了。没想到这一部他们又回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又建立了基地。上一部阿凡达是险胜,如果不是主角光环,这一部基本上胜不了。地球人的科技比阿凡达先进太多了,他们间的战争完全是不对称战争,冷兵器对热兵器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一部主要描写海洋,场面依旧宏大壮观,但是剧情比较散,不像上一部集中在男主身上,这一部主要描写几个孩子。反派设置的也不太合理,非要扯上上一部的反派,而且这个反派在这一部中就是为了找男主报仇,也不去占领森林里的生命树下的宝藏了。

看完电影我的感受如下:1.男主从现代社会跑到原始社会,为什么不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过去把潘多拉星球建设成现代化强球?2.阿凡达们看病靠巫术不靠科技,感觉导演和《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对古老的技术有一样的执念,觉得旧的好手工的好。3.人类太残暴了,捕鱼那段看起来好残忍。4.电影里的美国科技很先进,不仅是武器装备,捕鱼技术和装备都那么复杂。

电影结尾留下了几个悬念,可能是为阿凡达3做准备了:1.反派逃走了。2.反派的儿子回到阿凡达的队伍里了,估计下一部要叛变了。3.通灵女的父亲没有做交待。

电影有几点不太理解:1.男主带领水族部落去进攻,到后面只有他们一家人在战斗,部落的人都不见了。2.反派几次抓了小孩当人质,为什么不要挟男主放下武器投降,反而和男主打来打去。3.反派的儿子蜘蛛时好时坏,不知道到底站哪边。4.男主女儿被劫持,女主突然去劫持反派不是那么亲的小孩,反派竟然放了人质。5.阿凡达们几乎不穿衣服,身上也没有毛发覆盖,冬天不怕冷吗,还是潘多拉星球四季如夏?

从抢购口罩和布洛芬说起

2020年1月,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了,在微信群里好多人开始抢购口罩。晚上吃过饭Jasmine拉着我去药店买口罩,走了好几家都没买到,后来有一家竟然有卖,得知卖一块钱一片,比之前贵了些,我还在犹豫买不买,心想网上估计可以买到便宜的。Jasmine已经决定买一些了,家里只有平时用剩下的,加起来估计不到十个。店员问Jasmine买多少,Jasmine说买一百个。

回去的路上我还说会不会买的多了,第二天微信群越来越多人说口罩断货了,全市都买不到了,我在网上搜了下也是全部断货,再后来的很多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买不到口罩了。接下来几个月口罩都是紧缺的状态,我也是紧盯些网上参加抢购,才买了一些,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我还夸Jasmine警觉性高,反应灵敏。

那时有个同事在国外留学,刚开始那个国家疫情并不严重,没想到过几天他竟然跑回来了。我们还说他为什么不多待些时间看情况再说。后来那个国家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回国的机票越来越紧张,通过包机排队花很多钱才能回来。这时我们都夸他跑的快。

我妹在北京,两周前给我打电话,让我多买些药,说北京的感冒药已经断货了。我当时并没有当回事儿。后来在网络上也看到有人抢购感冒药,也没在意。

这周周一一大早我爸打电话给我,说疫情严重了,要去买些感冒药预备着,问我买什么药。我把之前存下来的清单发给了他。他拿着清单跑了好几家药店,说已经没药了,问我怎么办?我当时还跟他吵了几句,说现在又不着急,有些药家里还有,等我下班回家看看再说。他没有听我的,自己又到各个药店转了一圈,最终把清单上的药都买了。

晚上回到家,发现芬必得的布洛芬和美林的布洛芬都还有,但是都已经打开了,剩的也不多了。这时想起来爱丽丝姥姥的药还没买,打算第二天再买一盒大人和小孩的布洛芬。

没想到第二天布洛芬已经全部断货了,跑了好几个药店都没有找到。网上也是一样。这时很庆幸,我爸昨天买了一盒布洛芬和一盒对乙酰氨基酚片。再加上家里剩下的布洛芬,家里大人小孩七个人的药勉强够用了。如果我爸昨天没有买到布洛芬,家里之前剩的药根本不够这么多人用了。

这几天看到布洛芬非常紧缺的消息,到处都买不到,政府出面说要加紧生产。这情形跟2022年疫情刚开始口罩紧缺的情况差不多,估计要等几个月才能买得到了。

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自己反应力确实好差,警觉性一点都不高,总希望通过等待来解决问题。这一等时间上就错过了,本来刚开始还有机会买的,最后就彻底丧失了机会。在这里反省一下,以后关于家人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的消息还是要多加关注,遇到风吹草动就要赶紧行动,早做打算,不要怕花钱和浪费钱,如果机会错过了更多的钱也解决不了。

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

东野圭吾《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在看《祈祷落幕时》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和《圣女的救济》有点像。女主就一个,像个谜一样,旁边围绕着好多男人,试图解开这个谜。女主几乎不说话,很少给她正面描写,到最后快解开谜团的时候,才以她为中心正面叙述,这点也和《白夜行》的女主相似。

《祈祷落幕时》比《圣女的救济》更复杂,人物更多、多线叙事,从不同角度慢慢揭开答案。但是《祈祷落幕时》里也有破绽:①一开始女主用筷子捅喉咙杀人后,女主爸爸将死者推下悬崖,警察验尸后竟然排除掉他杀,这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有外伤的呀。②女主和隐姓埋名的爸爸竟然可以每个月见一次面,见面的越多暴露的机会不就越多吗,他们难道就不会担心?③女主爸为了男主妈的骨灰竟然主动寻找男主地址,从而暴露了自己,为男主找到他提供了有力的线索。④女主竟然主动接触作为警察的男主,还说因为女主爸爸喜欢男主妈妈,所以见了男主就「看到了他的母亲」,这不是胡扯么,完全是自投罗网。如果没有这些节外生枝,我想女主和女主她爸估计可以再多活几年。⑤女主爸处处小心怕被人认出来,竟然冒险去看女主的演出,他难道不知道如果他被认出来,他们两个人都会暴露吗?他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女儿啊。如果女主爸不去看演出,接下来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⑥女主爸杀了女主同学竟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毁尸灭迹,而是毁容自杀等着警察来发现。假的永远是假的,怎么掩盖总归可以找到真相的。他这样操作之后,难道就觉得警察永远查不出来?

这部小说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一部小说,情节紧凑,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细节一点点透露出来,人物情感丰富,作者带着我们一层层一步步解开谜团,看起来很过瘾。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觉得东野圭吾的文笔很好,描述故事、描写人物内心的文字显得很老道,由衷的钦佩起他来,我觉得即使他不写推理小说,写其他类型的小说应该也也会写得非常好。

2022年12月15日星期四

我没有通过系统架构师的考试

时间过的好快,考试结束到现在已经快一个半月了。

考试刚结束我就知道自己考的不好,通过考试是没有希望了,刚开始的几天多少有点伤心。参加完热火朝天的双11购物狂欢后,慢慢的也没有去想这个事情了。

这段时间没有学习,看了几本小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刚结束考试,当时心里想的是,总算考完了,我再也不想考这个试了。这段时间闲下来反而觉得有点空虚,还是想找点事情干,不想虚度光阴,又有点想考试学习了。

刚开始计划和Jasmine一起考初级会计师,后来她发现自己能考中级的,毅然抛弃我自己去复习了。我一个人也不大想考会计师了。

前几天分数快要出来了,我还心存侥幸想着万一可以过呢。现在成绩出来了,三科成绩分别是上午48,下午51,论文39,不出意料论文没有过。我把成绩告诉了Jasmine,她让我不要伤心。其实我几乎没有伤心,我知道自己付出的还不够,这个结果是意料当中的。

这次没有通过考试,我打算明年考系统分析师。据说系统分析师和架构师的考试内容有70%都是重叠的,这样复习起来也会省了好多时间。还有个原因是趁着本地可以考,机会难得还想去试一下。今年备考系统架构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看来学习还是有个目标才行。趁着年轻,还是要想多学点东西。

2022年12月8日星期四

博客同步到WordPress.com托管平台

独立博客有个问题需要定期的续费域名和主机空间,如果主观上不想续费,客观上忘记续费或者不能续费的话,博客也就不复存在了,辛辛苦苦写的文字也就没有了。

我一直都有这个担心,每篇文章都会同步到邮箱,每年会把当年写的所有文章一篇篇复制下来保存在本地电脑。但这样做还是有一个问题,博客不存在了,在网络世界中这些文字就消失了,其他人再也看不见了。几年前把博客里的文章同步到Blogger,但是导出的文件还需要转换格式才能顺利导入,而且Blogger长期被墙,访问不方便。

最近发现WordPress自己有个博客托管平台WordPress.com,注册账号后就会有一个免费的博客网站了,不用自己去购买域名和主机空间,操作起来和WordPress一模一样。

我的博客用的就是WordPress搭建的,导出文章,再导入WordPress.com很顺畅,几分钟就搞好了,不用转换格式,而且WordPress.com国内可以正常访问,比较方便些。

但是在使用WordPress.com时发现和独立博客的区别,没法安装插件、没法修改页面代码、没法添加广告等,处处受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博客。但是在WordPress.com上面写博客不用管域名和服务器,每年可以剩下几百块钱,而且只要WordPress.com一直存在,写的文章就一直存在。我这几天就看到有的博客已经十几年没更新了,博客的文章仍然可以正常访问。

我打算定期将博客里的文章同步到WordPress.com上,这样即使这个博客没有了,这些年写的文字在网络世界里还会继续存在。

说了这么多,我的WordPress.com上的博客网址是:https://jfsay.wordpress.com/

2022年12月6日星期二

凑佳苗《告白》读后感

刚开始看《告白》觉得这个文体好奇怪,竟然小说还能这样写,第一次看有点不适应。

这种文体像是写信,但是又夹杂着对方的反馈,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我」的表述写出来的,情节推动很慢,看了30多页,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本来不想再看了,又去看了豆瓣评分,大家都在叫好,硬着头皮又看了50多页,慢慢适应了这种文体,觉得还是不错的。

故事全部通过「我」写出来,难免会很主观,作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后面采取从多个「我」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来描述,类似于对口供的方式,将事件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了,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也说明作者的技法之高超,将各个人物对事情的描述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之前的伏笔也在后面人的描述中展现了出来。

小说分别从老师、班长、家长、凶手A、凶手B、老师这几个角度分别对游泳池谋杀案进行描述。老师的女儿被班里两个学生杀害,老师选择不报警而是在班里公布他们的行为,刚开始看到这里觉得这是弘扬高尚情操「原谅凶手」的行为,坏人得不到惩罚我觉得不能接受,就想扔书不看了。后面才从其他人的描述中知道,老师的惩罚比法律严酷多了,最后造成了好几个家庭、好几个人无辜地死亡。

小说里的中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期望,学生想得到母亲的爱,不服输的家长想得到邻居街坊的羡慕,老师想得到「良师」的头衔,这些期望是周围的社会造成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心里扭曲,从而就会报复社会。人心好复杂,现实中人物应该没有小说中这样偏激吧。

这部小说中的案件很普通,作者不在于设计精巧的案件,而是通过简单的案件反映背后的那些人物。作者让人物通过「告白」(自白)的方式,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这种描写方式实在是太厉害了。

《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光是小说耳目一新的结构设计都让人叹为观止。

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

东野圭吾《同级生》读后感

看过《放学后》接着看了《同级生》,它们写的都是校园里的事情,作者在后记说这是他写的第二部校园本格推理小说。我觉得《同级生》没有《放学后》好看,打分的话给6分。

《同级生》写了三个案件,除了第二个老师死亡的案件略显复杂外,其他两个都很简单,总体来说这些案件设置过于简单,造成推理过程的复杂性不高,可读性也不高,没有推理小说剥茧抽丝的那种快感。

小说中的人物设置的也不好,不喜欢男主,不负责任、冲动又不计后果,好多事的发生都是他的原因,如果不是他整本小说里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那三个案件都是因他而起。可是小说中这样的人竟然有不少女生喜欢他。

小说里的老师都很脸谱化,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都是那种自私高傲、为了学校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不在乎牺牲学生的设定。日本高中老师竟然还去管学生校外的事情,监视和跟踪学生防止他们做坏事,真的是「师者父母心」啊。我们身边怎么就没有这么负责心的老师呢。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着讨厌这些不化的老师,觉得那些没有能力不敢面对社会才会到学校里当老师。我并不完全同意他这个观点,有的老师确实没有能力却当了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有责任心的。遇到坏老师真的很倒霉,遇到好老师那就很走运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日本高中的社团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啊,射箭、击剑、垒球、天文等应有尽有,在面临高考紧张学习的前提下竟然还有这样闲工夫搞高考外的东西,真的是浪费时间啊!在国内除了那些不用担心高考的人外,谁有这个心思搞社团活动?想起我在高中的时候不知道社团为何物,刚上大学报了好几个社团,这些社团除了收社团费形式化地搞几次活动以外就消停了,哪有像他们这样教授专业的技术和知识的。

对这部小说而言,不太建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