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推理小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推理小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年3月16日星期日

《犹大之窗》《帷幕》读后感

《犹大之窗》

《犹大之窗》这本书的封面画了个骷髅,还以为很吓人很惊悚,没想到只是一个密室杀人事件,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在法庭上讲述的,控辩两方交叉发言,有大量的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法庭的庭审过程,了解了英国的法律体系。

正是由于作者还原了法庭庭审,控辩过程冗长,所以看起来有点沉闷,而且在如此安全的环境中,看着也不会紧张。第一次看这样的推理小说,推理过程是在法庭上完成的。

看完小说的感受是,好的律师确实伟大,可以说是在刀口下救人,平庸的律师可能葬送别人的性命。小说中对被告十分不利的铁证,却被辩方律师用精彩推理,从细微的羽毛入手一点点给推翻了。

小说设计的密室和作案手法比较特别,看完后对凶手的做法叫好,但是整部小说写得比较啰嗦,看得让人着急。

《帷幕》

《帷幕》是大侦探波洛的告别之作,这本书里他死于心脏病,从此世上再也没有了波洛。

这本书看过后觉得不好,和之前看的阿加莎的小说风格不一样,主线不是大侦探的推理过程,看起来沉闷,发生的几起命案却被轻易地认定为自杀,漏洞太多。

书中的凶手不是常规的凶手,他不参与直接杀人,而是不动声色地教唆别人杀人,所以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波洛对这种人束手无策,但内心的正义又不能容忍他逍遥法外、继续作恶,最后采用了自己所不齿的极端的方式审判了他。

《帷幕》的节奏缓慢,铺垫冗长,除去最后二十多页的解密,其他部分的描写算不上精彩,读起来无趣。

2023年5月12日星期五

东野圭吾《新参者》读后感

「新参者」的意思是新来的,在这部小说里说的是被调到基层警察局的警察加贺。

加贺的辖区内一个女人被杀,他从死者屋里的东西分别展开调查,比如吃剩的人形烧和厨房里的两把厨剪,试图通过这些蛛丝马迹而发现凶手。他「执着于那些谁也不在意的细节,即便和案件无关也绝不放过,试图弄清每件事的真相」,他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像大海捞针一般的调查,耗时耗力,后来发现好多线索背后的「心酸的」「无奈的」人情味,但这些对案件侦破并没有意义。

小说写了老街里的仙贝店、日料店、陶瓷店、钟表店、西饼店、民间艺术店,每家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仙贝店的奶奶患了癌症,家人为了她的健康和保险员一起隐瞒病情,导致保险员被怀疑,发现真相后排除了嫌疑。

日料店的老板让店里的小弟买人形烧送情人,情人不爱吃又怕他扫兴(老板爱吃),于是送给了死者,导致老板被怀疑。其实,老板娘一直知道老板偷情,为了惩罚他,给一个人形烧加了芥末,试图提醒他。后来他们的嫌疑都被排除。

上面的这两段调查都做了无用功,线索断了。

陶瓷店里婆媳矛盾很大,两人都不说话,儿子夹在中间也没有办法。死者帮陶瓷店媳妇买了厨剪,警察调查发现死者买错了剪刀,原来是媳妇为了婆婆吃鲍鱼方便托她偷偷买的食物剪,而不是厨剪,婆婆也准备偷偷买媳妇喜欢的HelloKitty的纪念品。调查结束刑警得到了感悟:「女人是很复杂的,表面上看起来关系不好,实际可能正好相反。作为刑警,我觉得女性的心理最难琢磨。」这条线索又断了。

为什么去调查钟表店?因为死者写了一条日记,里面记录着死的当天遇到了钟表店的老板。深入调查,警察发现老板嘴上说不认这个女儿暗地里却为女儿祈福。这次调查有一点收获,知道了死者也去了保佑生育的寺庙祈福。

这时书已经看了一半了,作者却在写一个个温情的故事,到后来发现和案件都没什么关系。这个警察都在浪费时间啊。

死者经常去一家西饼店,死者认为怀孕的女店员是自己的媳妇,隔三差五的过来,只为默默的守护。后来发现死者认错了店。儿子知道这件事以后,觉悟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段调查发现了一个重大线索,死者在店里的时候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没有用「敬语」,这为破案提供了关键性的线索。事后警察问死者儿子,死者会对谁说话不用敬语,从而确定了嫌疑人。我看的时候在想,如果这个电话在没有敬语的国家打的话(如我国),就会错过了重要线索了。

警察到了上面儿子提供的嫌疑人的儿子家,发现嫌疑人的孙子在玩一个陀螺,这个陀螺是嫌疑人送的。于是去了民间艺术品店去观察陀螺,把店里面的陀螺全部都买了,最后发现上面有嫌疑人的指纹,说明嫌疑人去过这家民间艺术品店买陀螺。

后来紧跟着陀螺的线索,发现附近还有一家店也卖陀螺,而且陀螺的绳子是捻绳,和死者脖子上的勒痕一致。

警察就是靠这个陀螺确定了凶手,原来凶手作案以后把陀螺绳烧了,把陀螺放在包里,孙子在翻他的包的时候发现了陀螺,吵着要,但是当时没有陀螺绳,他只好答应孙子过几天把陀螺和绳一起带来。然后他去买了一个新的陀螺,把绳子留下来陀螺却扔了,旧陀螺和新绳子就配成一对送给了孙子。这真是疼爱孙子的好爷爷啊,如果不是这个陀螺,也不会被怀疑啊!看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直接用新的陀螺和新绳子送孙子呢,还把旧的陀螺留在那里?孙子那么小应该没办法区分陀螺的区别吧。而且这里也只能确定这个人偷过陀螺和死者是陀螺绳勒死的,没办法直接确定就是这个人作案的吧。

我觉得这部小说写的不好不坏,每个单独的故事虽然和案件都有关联,但关系都不大,所以读起来不过瘾,紧张感不够,各个故事衔接的不紧,导致情节不连贯,看起来有些单调。

这部小说并不在刻意描写案件的侦破过程,而是主要描写一个个小的故事,展现故事背后的亲情,有点教育味道在里面,很像《解忧杂货店》。

2023年5月6日星期六

东野圭吾《红手指》读后感

又看了一部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红手指》,虽说是长篇小说,不过也不太长,总共才二百多页,两天断断续续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觉得很好,介绍给Jasmine看,没想到她竟然几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

到现在看了十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我觉得《红手指》可以排在他的小说排行榜前三名。

《红手指》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两三分钟就可以把整个故事讲完,人物也很少,也就五六个人,但是这部小说写的很有深度,人物饱满,个性鲜明,节奏把握的很好,情节推动的不缓不急,有极强的代入感,有时看的时候都以为自己身临其境。

这是一部社会性小说,反映了好多社会问题,会边看边思考,如何处理夫妻关系,怎么教育孩子,如何对待父母。看的时候发现日本人的生活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不是书中人物的名字有所区别,还真的以为这些事情发生在中国。通过小说看到了懦弱的丈夫,任性的妻子,被溺爱的孩子,赡养老人的苦恼,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牵挂。日本的老年人也和儿子住在一起,儿子要照顾老人,不然会被邻里耻笑。日本也存在婆媳矛盾,媳妇也不想照顾老人。

小说的大致情节如下:男主四十多岁,女主是全职太太。男主赚钱,女主顾家。男主对家里事什么都不管,女主疼爱孩子,不愿照顾老人。男主懦弱,对妻子唯命是从。男主父亲老年痴呆,他像鸵鸟一样回避,把重担交给母亲和妹妹。儿子杀人后,他原本要报警,被妻子胁迫去处理尸体,事发后又嫁祸给母亲,最后良心发现自首。

这部小说比较连贯,没有像东野圭吾其他的小说一样,这一章写这个事情,下一章写那个事情,情节不连贯,看得兴头上突然戛然而止。这部小说基本上是围绕着男主一家来写,好几章连在一起,看起来很过瘾。

看到最后竟然发现和《祈祷落幕时》的人物接在一起了,刑警加贺已经长大了,仍然是单身。补充《祈祷落幕时》里母亲离开的细节,也解释了加贺为什么一直不肯见父亲的原因。不过这些只是一笔带过,并不影响情节,看的时候突然记起时有会心一笑的感觉。

我觉得《红手指》有个瑕疵就是最后的反转,原来老母亲一直都在假装痴呆,一直和妹妹有手机联系,在不停地暗示和提醒儿子住手。既然她知道了真相,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报警?这样的话也保护了儿子,不至于让儿子越陷越深,难道真的是想让儿子良心发现自己说出真相吗。我觉得从警察发现红手指那里结束就刚刚好,而且一切都说得过去。

2023年4月7日星期五

看推理小说有感

这两年看了不少推理小说,看起来轻松、解压,看的时候不用想太多,享受几个小时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中,看完之后身心舒坦,也不用想太多。这种感觉像看电影一样,可以让自己享受几个小时远离现实世界的时光。

说起来可笑,我以前没有看过推理小说,看的都是「世界名著」,书单都是从「小学生必读」、「中学生必读」里来的,这些都是正统的小说,经过看不见的手的把关和过滤,书中的三观离主流思想都不会偏离太远。但是这些书离我们太远,很多读起来太枯燥,要硬着头皮才能读下来,读的时候不是享受,而是像看教科书一样汲取知识,我知道这些「名著」里知识点很多,即使不好读也要读下去,会学到很多知识。这些书读起来又慢又难受,渐渐就不喜欢读书了。

近来读起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可能在文学史上都不会出现它们的名字,比如读起了武侠小说和推理小说,读的时候根本不用想要从书中学到什么知识,读完之后接着读下一本,没有心理负担,这种感觉真好。

以前总把文学想的高高在上,好像读书必须正襟危坐认认真真才行。总觉得作家很神圣,离我们很遥远。后来有的作家站出来说当作家不赚钱,奉劝后人不要当作家。

我觉得书原本就是一种商品,就如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写得好的书自然有人买,好的作家完全可以通过卖书养活自己,连这个都做不到就别去当作家了,赶紧改行吧,你不是吃这碗饭的料,通过加入什么协会来养活有什么本事?

我认为读书的正确姿势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管它什么流派什么风格的书,全都拿来,喜欢看的书就看,不喜欢看扔一边就是,读书就是为了愉悦自己。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不以考试为目的。

2023年4月5日星期三

江户川乱步反转小说读后感

第一次读江户川乱步的小说,在封面内页(据说学名叫「勒口」)作者介绍那里知道作者的生卒年是1894-1965,心想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现在差的有点远,写的小说会不会读起来很难懂?会不会有年代感?读完才发现是自己多虑了,虽然小说是以前的背景,但着重描写的是人物和事件,写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过时,读起来还是很好看。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我平时是不大喜欢读短篇的,觉得读起来不过瘾。这部小说集读起来却还好,虽然每篇小说的铺垫有点少,人物也很少,但是故事比较紧凑,看得也很过瘾。看来好的故事是不分长短的。

这部短篇小说集有以下几篇《两钱铜币》《变脸艺人》《猜疑》《湖畔亭离奇命案》《两个废人》《月亮与手套》,除了最后一篇,其他的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每个故事最后都有一个反转,另一个是几乎没有警察的存在。

《两钱铜币》《变脸艺人》完全是主人公的设想,不涉及人命,也没有警察出现,主要围绕铜币和变脸艺人设计情节,比较简单但也巧妙。

《猜疑》设计成一个意外,主要描写一家人相互猜疑谁是凶手。《两个废人》设计成梦游症患者被借刀杀人。读的时候总在想,这两个故事里的警察难道不会发现作案的蛛丝马迹吗?仅凭当事人口述就能认定凶手,这也太儿戏了吧。

《湖畔亭离奇命案》是这里面最长的,也是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篇。它有完整的铺垫,细致的推理,紧张的人物内心描写,不到最后不知道凶手是谁,最后的反转也是很意想不到。但是小说里的警察也近乎白痴,无所作为,凶手确定的也太轻率了吧。

《月亮与手套》和其他几篇都不一样,算是标准的推理小说了,它有详细的作案过程,案发后设计掩盖的过程,警察推理侦破的过程。我觉得它反而没有其他几篇写的好,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凶杀案,人物描写的很单薄,作案手法也很简单,悬疑性不高,吸引性不强。

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

读完了《恶意》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总是觉得故事深度不够,流于形式,情节的吸引性也不够,读起来不太尽兴。

小说不断地从男主的「我」和刑警的「我」来描述事件,这种形式很特别,非常像凑佳苗的《告白》,从不同人物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写。

第一章男主的日记,描述了男主和死者的关系,死者突然被杀。

第二章刑警的日记,这一章很短,才六页纸,主要从刑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案件。

第三章男主的日记,记录刑警发现的一些细节,推断出男主是凶手,男主也承认自己是凶手,但是死活不说出作案动机。这一章结束才80多页,也就是说凶杀案发生后很快就确认了凶手。

第四章刑警的日记,主要想探明男主的作案动机,仔细推敲整个案件的细节,通过细致观察层层推理,寻找到了相关的「证据」,从而确认了男主的作案动机。

第五章男主的日记,承认了刑警的推理过程的正确性,也从自己的口中说出了更详细的做案过程。如果这部小说从这里结束,也可以说比较正常和完整,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第六章刑警的日记,他觉得案件中有些细节对不上,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关键是看到了男主手上的茧子。

第七章刑警的采访日记,采访了男主和被害人上学时候的人,从而得出了关于男主和被害人为人的相关论述,这里也可以看作是收集证据。

第八章刑警的日记,主要描述了刑警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遇到校园霸凌的处理过程,这一章也很短,才八页。

第九章刑警的日记,是最后一章,他从第七章的采访和自己的推理得出,前面的结论是男主设置的圈套。男主设置好圈套和「证据」,为的是让警察找到线索和凶手,并没有自己说出来,而是让警察找出来,这就是男主的过人之处。最后一章刑警又从细节出发,发现了男主的圈套,从而解除了谜团,确认了男主真正的作案动机。这一章可以说是一个反转。

这部小说其实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说的是男主上学的时候受到了霸凌,不敢去上学,被害人帮助了他去上学。被害人紧接着也受到了霸凌,男主却没有挺身而出,反而助纣为虐。成年以后,被害人当上了畅销书作家,男主很羡慕心态不平衡。被害人写了一部小说,记录小的时候受到霸凌的故事,在写小说的时候收集到了男主做坏事的证据。男主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又不想让自己以前做的不光彩的事情公布于世,于是计划杀掉被害人。但是他又不想简单地杀掉,而是设了一个圈套,为了表明被害人要挟他代笔,想让世人同情他,从而才有了这整个故事。

男主设计的这个圈套确实很巧妙,提前一年布局,潜入被害人家中偷拍录像带,偷被害人老婆的照片和衣服,手抄至少几十万字的几部小说,从而设置成杀害被害人不成反被要挟代笔写书的圈套。

我在看的时候在想,近期做的录像带和抄写的字和七年前肯定是不一祥的,警方只要鉴定下就能发现差别了,再怎么伪装时间是无法伪装的。到最后,被害人老婆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也没有交待。

这部小说和东野圭吾巅峰时的小说还是有差距的。

2023年2月14日星期二

岛田庄司《异邦骑士》读后感

我对骑士无感,对小说封面的那辆摩托车的图片也不甚喜欢。

「异邦」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多次,表示失忆的男主角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叫做「异邦」。「骑士」一直到小说快结束才出现,说的是骑着摩托车出现的占星术士「御手洗」。「御手洗」很搞笑,在日本是厕所的意思,但却又是一个姓,所以叫这个姓的人难免会被人嘲笑。

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情侣生活、杀人日记和反转解谜。

第一部分平平淡淡,开篇男主失忆了,我不喜欢千篇一律电影里的失忆桥段,觉得太滥用,不真实。男主很快又遇到了年轻漂亮的女主,竟然还同居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怎么可能,太假了吧。后面讲的是男女主两个人的日常生活,简简单单地上班下班喝咖啡,有点犯困,几乎快读不下去了。

第二部分写的是男主和他老婆的日记,写的是男主老婆中了贷款公司的圈套,被骗了,被杀了,警察认定为自杀。男主看到女主日记开始复仇,写下了日记。故事还算精彩,尤其是男主猎杀的过程描述,让人心惊胆战,怕男主失败不忍看下去。但是故事中的漏洞太多,当时就想他老婆也太二了吧,智商这么低难怪被骗,警察也太笨了吧,就是摆设,当时觉得这部小说很一般,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

第三部分才是小说的精华所在,这里有大量的反转,最终的谜底也在这里解开,前面两个部分不合理的地方在这里显得合理了,前面的铺垫在这里显出了效果。第一部分男主失忆不是巧合,是千选万择的。女主投怀送抱是设置的圈套。整个过程平平淡淡才显得真实。第二部分他老婆被骗后的隐忍,被杀后的警察不追究,男主杀人后的安然无事,原来都是杜撰的,都是假的,假的当然可以不真实了。第三部分男主去杀「杀妻敌人」的关键时刻女主出现了,阻拦了他,被失手重伤女主。他再次试图刺杀「杀妻敌人」时,御手洗出现了,阻拦了他,并告诉了他真相。原来御手洗一直在默默地收集证据,为的就是解开谜团。

女主原本不用死,只需大老远的喊叫出来,或者提前回公寓,作者说女主是抱了必死的决心,她爱男主,觉得自己错了,才选择去死,这么说有点牵强。御手洗在女主重伤后才出现,他哪怕早点出现也不至于女主碟血了。看来作者就是要让女主死去,推动情节需要了。

整部小说看完,觉得很好,结构设计得很精巧,情节合理,推动的不缓不急。除了第一部分,后面的情节引人入胜,看的很过瘾。不过如果让我起名,我会叫作「失忆者复仇记」。

题外话,日本人是多爱做火车啊,我看了这些小说,几乎每部都离不开火车,搞的我都记住了日本的火车站。《祈祷落幕时》和这部小说在不停地坐火车,《疾风号》的故事干脆都在火车上发生,连赎金和人质都要坐火车来运输,开个车或者打个车有这么贵么。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东野圭吾《白金数据》读后感

又看了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白金数据》,这本书前5页还是挺吸引人的,后面的故事情节很拉垮,不是通常的凶杀案的作案和侦破手法,变成了计算机破案了。

东叔真的是想象力丰富啊,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探讨案件侦破和人性了。东叔好像很喜欢计算机,在《白夜行》里有大段计算机作案,这里干脆取代人工破案,连传统的侦破过程都没有,也不用层层剥茧抽丝了,一下就找到了凶手。厉不厉害?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看起来很不过瘾。这样厉害的机器当然不是完美的,是的话下面就没法写了,坏人为了私利在系统中加入了后门,导致一场谋杀,男主被怀疑然后逃命,最终解开谜团。

这部小说不好看,看了前50页有点看不下去了,又是人格分裂又是分身,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而且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真的不想看了,图书馆最近关了手边又没书,硬着头皮看下去,以为后面会有所改观,没想到看完也是一样的感觉,情节拖沓,没什么吸引力,看起来索然寡味。人物也不出彩,写了好几个人,都没什么特色,最后的反派让人意外,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好像是被强制安排的,搁谁都可以。

东野圭吾的小说真的是产量丰富、风格各异、水平不一,有的看了觉得很好,有的觉得是浪费时间,所以遇到不好看的要尽快止损。前段时间看《梦幻花》也是看不下去,刚开始的各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人物又多、情节又散,后面几个章节的情节发展得非常缓慢,看了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说了什么,就没看下去了。东野圭吾的作品高高低低、良莠不齐,看不下去的话就没必要硬着头皮看了。我当时看《信》和《虚无的十字架》的时候就是不信邪,看不下去还强迫自己看,整本书看完了还是那样索然无味,觉得完全是浪费时间。所以看小说也要合胃口才行,好的作家也有失手的时候,不是每本书都好看,看书本来就是愉悦身心的,不要强迫自己。

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

东野圭吾《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在看《祈祷落幕时》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和《圣女的救济》有点像。女主就一个,像个谜一样,旁边围绕着好多男人,试图解开这个谜。女主几乎不说话,很少给她正面描写,到最后快解开谜团的时候,才以她为中心正面叙述,这点也和《白夜行》的女主相似。

《祈祷落幕时》比《圣女的救济》更复杂,人物更多、多线叙事,从不同角度慢慢揭开答案。但是《祈祷落幕时》里也有破绽:①一开始女主用筷子捅喉咙杀人后,女主爸爸将死者推下悬崖,警察验尸后竟然排除掉他杀,这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有外伤的呀。②女主和隐姓埋名的爸爸竟然可以每个月见一次面,见面的越多暴露的机会不就越多吗,他们难道就不会担心?③女主爸为了男主妈的骨灰竟然主动寻找男主地址,从而暴露了自己,为男主找到他提供了有力的线索。④女主竟然主动接触作为警察的男主,还说因为女主爸爸喜欢男主妈妈,所以见了男主就「看到了他的母亲」,这不是胡扯么,完全是自投罗网。如果没有这些节外生枝,我想女主和女主她爸估计可以再多活几年。⑤女主爸处处小心怕被人认出来,竟然冒险去看女主的演出,他难道不知道如果他被认出来,他们两个人都会暴露吗?他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女儿啊。如果女主爸不去看演出,接下来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⑥女主爸杀了女主同学竟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毁尸灭迹,而是毁容自杀等着警察来发现。假的永远是假的,怎么掩盖总归可以找到真相的。他这样操作之后,难道就觉得警察永远查不出来?

这部小说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一部小说,情节紧凑,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细节一点点透露出来,人物情感丰富,作者带着我们一层层一步步解开谜团,看起来很过瘾。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觉得东野圭吾的文笔很好,描述故事、描写人物内心的文字显得很老道,由衷的钦佩起他来,我觉得即使他不写推理小说,写其他类型的小说应该也也会写得非常好。

2022年12月6日星期二

凑佳苗《告白》读后感

刚开始看《告白》觉得这个文体好奇怪,竟然小说还能这样写,第一次看有点不适应。

这种文体像是写信,但是又夹杂着对方的反馈,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我」的表述写出来的,情节推动很慢,看了30多页,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本来不想再看了,又去看了豆瓣评分,大家都在叫好,硬着头皮又看了50多页,慢慢适应了这种文体,觉得还是不错的。

故事全部通过「我」写出来,难免会很主观,作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后面采取从多个「我」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来描述,类似于对口供的方式,将事件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了,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也说明作者的技法之高超,将各个人物对事情的描述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之前的伏笔也在后面人的描述中展现了出来。

小说分别从老师、班长、家长、凶手A、凶手B、老师这几个角度分别对游泳池谋杀案进行描述。老师的女儿被班里两个学生杀害,老师选择不报警而是在班里公布他们的行为,刚开始看到这里觉得这是弘扬高尚情操「原谅凶手」的行为,坏人得不到惩罚我觉得不能接受,就想扔书不看了。后面才从其他人的描述中知道,老师的惩罚比法律严酷多了,最后造成了好几个家庭、好几个人无辜地死亡。

小说里的中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期望,学生想得到母亲的爱,不服输的家长想得到邻居街坊的羡慕,老师想得到「良师」的头衔,这些期望是周围的社会造成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心里扭曲,从而就会报复社会。人心好复杂,现实中人物应该没有小说中这样偏激吧。

这部小说中的案件很普通,作者不在于设计精巧的案件,而是通过简单的案件反映背后的那些人物。作者让人物通过「告白」(自白)的方式,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这种描写方式实在是太厉害了。

《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光是小说耳目一新的结构设计都让人叹为观止。

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

东野圭吾《同级生》读后感

看过《放学后》接着看了《同级生》,它们写的都是校园里的事情,作者在后记说这是他写的第二部校园本格推理小说。我觉得《同级生》没有《放学后》好看,打分的话给6分。

《同级生》写了三个案件,除了第二个老师死亡的案件略显复杂外,其他两个都很简单,总体来说这些案件设置过于简单,造成推理过程的复杂性不高,可读性也不高,没有推理小说剥茧抽丝的那种快感。

小说中的人物设置的也不好,不喜欢男主,不负责任、冲动又不计后果,好多事的发生都是他的原因,如果不是他整本小说里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那三个案件都是因他而起。可是小说中这样的人竟然有不少女生喜欢他。

小说里的老师都很脸谱化,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都是那种自私高傲、为了学校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不在乎牺牲学生的设定。日本高中老师竟然还去管学生校外的事情,监视和跟踪学生防止他们做坏事,真的是「师者父母心」啊。我们身边怎么就没有这么负责心的老师呢。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着讨厌这些不化的老师,觉得那些没有能力不敢面对社会才会到学校里当老师。我并不完全同意他这个观点,有的老师确实没有能力却当了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有责任心的。遇到坏老师真的很倒霉,遇到好老师那就很走运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日本高中的社团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啊,射箭、击剑、垒球、天文等应有尽有,在面临高考紧张学习的前提下竟然还有这样闲工夫搞高考外的东西,真的是浪费时间啊!在国内除了那些不用担心高考的人外,谁有这个心思搞社团活动?想起我在高中的时候不知道社团为何物,刚上大学报了好几个社团,这些社团除了收社团费形式化地搞几次活动以外就消停了,哪有像他们这样教授专业的技术和知识的。

对这部小说而言,不太建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