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文化”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文化”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

艺术与文化

我们家附近有一家艺术活动中心,是教小孩子舞蹈、画画、唱歌、钢琴、跆拳道、乒乓球的地方。我们吃过晚饭偶尔会带着小熊仔过去熏陶艺术情操,她每次去那里却也不怕生,两只手别在屁股后面扭来扭去,看小朋友们跳舞。

舞蹈教室外有一块宣传展板,上面有教师简介、获奖情况和舞蹈教室的介绍。我闲来没事读了起来,发现短短的两段话百来字出现了好几处语病。我生怕自己的理解有误,拉来Jasmine一起鉴赏。她最终的理解和我一致。后来她解释道:“不要强求艺术家的文化水平。”

我们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早教中心,路过时给我们发了一张宣传单。我接过一看,同样是语病很多,句子读起来都不连贯,心里在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怎能放心?

回到家里细想,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说不定人家确有真材实料,只是不谙文化和宣传。但是广告也很重要的,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你可以专注于艺术技艺,文案宣传大可以找专业人才来做。如果名片印的不好,别人对你的印象会大打折扣的。

2012年12月16日星期日

士多店

汕头的老城区偶尔会见到沿街的店铺上的招牌写着“XX士多”,我不明就里,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士多”是英文“store”的音译。

不过我不喜欢这种翻译,“士多,士多”读起来像是“事多”,让我联想起“多事”。多事总不都是什么好事,中国人都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除了广东,别的地方就不乐意待见“士多”了。

汕头的外马路和小公园一带还是别有韵味的,从老式的骑楼建筑到繁体字写就的招牌,让人有恍然如隔世之感。只是可惜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些具有特色文化的建筑遭到了冲击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普遍的建筑,于是它们越发显得格格不入了。

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

士多店

汕头的老城区偶尔会见到沿街的店铺上的招牌写着“XX士多”,我不明就里,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士多”是英文“store”的音译。

不过我不喜欢这种翻译,“士多,士多”读起来像是“事多”,让我联想起“多事”。多事总不都是什么好事,中国人都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除了广东,别的地方就不乐意待见“士多”了。

汕头的外马路和小公园一带还是别有韵味的,从老式的骑楼建筑到繁体字写就的招牌,让人有恍然如隔世之感。只是可惜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些具有特色文化的建筑遭到了冲击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普遍的建筑,于是它们越发显得格格不入了。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

没文化 真可怜

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站在队尾看到长长的队伍缓慢地移动,搞得我精神全无,无精打采地跟着前面的人挪动着步子。

不知不觉过了个把小时,终于来到了队伍前部,打起精神,准备买票。突然听到左边队伍正对面的透明玻璃里面传出来嚷嚷声。看到一男的和女售票员对话。

女的:“你到哪里,说清楚。”

男的说了一声。

女的:“我听不懂。”

男的更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女的还是没有听懂,从玻璃下方的缺口处仍出来一角撕呀呀的纸和笔。

男的见到后,摇摇头。我没有明白什么意思。

女的嚷道:“不会写先到一边等着,后面的。”

男的侧过身体站在一旁,看着后面的人一个一个的买票。这时我才看清楚,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衣着和发型有些显老。猜想可能是外出打工的吧。

他的眼水在眼眶中打转,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我可以体会到他此时此刻内心的委屈。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却买不到回家的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