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家乡的小馄饨

这几天嘴馋,想起了家乡的小馄饨,傍晚便去了学校门口的一家馄饨店,端上来一看,一大团纠结的紫菜算是唯一的点缀了,除了咸,好像别无其他了。不知不觉,便怀念起家乡的味道了。

最初对于小馄饨的记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县城里有名的要数大十街,北关口和老电影院门口这三处馄饨摊了。那时候,每天傍晚放学去妈妈上班的单位,就要经过北关口的那个馄饨摊,每天生意都很好。家乡的小馄饨一般会在下午三、四点钟出摊,多是家长带着小孩子来光顾,将这作为晚饭前的小吃,要是想加强营养,就从自己家带一个鸡蛋来,让师傅帮忙和馄饨一起煮。在记忆中,卖馄饨的师傅先是摆上一排碗,然后挨个往里面加入一小勺猪油,倒入香油、酱油、醋、胡椒、盐,洒点葱花或是香菜,这边调料加好,那边锅里的馄饨也要出锅啦。先往每个碗里倒入开水,接着用漏勺把馄饨捞起来,满满一碗,香味扑鼻,都要咽口水了。

家乡的小馄饨,只有猪肉馅这一种。馄饨的皮很薄,拿放一摞在左手上,右手用一只筷子挑一些肉馅,筷子在皮上轻轻一转,左手将它抖到托盘里,一个馄饨就做好了。技术熟练的师傅包起馄饨来速度很快,就见筷子一挑,一转,一抖,一会儿功夫就够好多人吃了。印象深刻的还有那时候装胡椒等粉末状调料的容器,是一个竹筒,在它的顶端,掏了一个小圆洞,用一小段竹棒塞住,用的时候拔出来,往碗里抖几下,当时觉得很好玩。

再到后来,学习越来越紧张,都在学校里上课,很少去馄饨摊了。上高中那段时间,晚上有夜自习,下午放了学就在学校门口吃饭,当时有一家卖馄饨的,一到放学的时候,人很多,挤来挤去,学生们很着急,老板也很匆忙,还是一元一碗,大家匆匆填饱肚子就去教室了,这时候吃馄饨只是作为晚饭,为了充饥,现在都想不起它的味道了。

上大学去了外地,那里的人好像很喜欢吃热干面和菜夹馍(应该是馍夹菜才对哦),后来开了一个叫福建千里香馄饨的店,小碗一块五,大腕两块,尝了一次,发现这个福建馄饨个头比家乡的大多了,用开水、紫菜和虾米做汤,当时感觉还有些奇怪,吃起来不太适应。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今年三月份,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杭州吃的吉祥馄饨,是我长这么大见过的最大个的馄饨了,就像是饺子皮包裹住一个大肉丸,不仅样子看起来很“霸气”,这家馄饨店在馅上也做足了文章,像康师傅方便面一样,除了经典口味,又推出了融合中国大江南北口味的馅,店内的海报上还写着南非什么的口味,真是一张面皮,无所不包,与世界接轨呀。

这一碗里有十个馄饨,价钱一般在十元左右,有些粘连处的皮没有熟,有几个端上来已经破了,同行的那位哈尔滨同学吃惯了东北饺子,对面食比较精通,她说这些冷冻的吃起来没有面劲,口感很差,后来只把那些馅吃了,馄饨皮剥了一碗。看看店里只有两个小姑娘,一个负责收钱和收拾碗筷,一个在里面负责下馄饨,忙得不亦乐乎,哪有空包现成的馄饨呢?而饥肠辘辘的我在吃了两个面皮加大肉丸之后就感觉腻的不行,来口汤吧,不仅很咸,味精味也很重。刚开始我们都担心会吃不饱,结果到最后谁都没有吃完。也不能说不好,众口难调,说不定有人就喜欢一口一口很饱满的肉馅感呢。

只是因为对与儿时小馄饨的印记太深,所以现在才会如此想念,总尝试着去找那种家乡的味道……

但是有些东西,就如同这种味觉,时间慢慢流走,再也回不去了。

物品 (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