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星期日

2023年春节7天流水账

原本以为7天假期很长,之前还计划出去旅游,实际发现过得很快。下面记录一下。

上班一直上到大年二十九,下午我请了半天假去剪了头发、洗了车。二十九的晚上,把五楼房间的春联和福字贴上。

第一天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去姥姥家,贴春联和福字。爱丽丝学骑自行车,学了一个小时,没有学会,她自己放弃了,老是说:「骑车好难呀!」

中午吃的面条。

下午3点,去爷爷奶奶家,继续贴春联和福字。5点开始吃年夜饭,吃过饭才6点多,送姥姥回去。回来好困,我躺在床上睡着了,睡到9点钟,起来看春晚,看了一个小时,不好看,10点多就开始唱戏了,我记得以前是11点,更看不下去了,关机睡觉。

第二天

初一早上10点去看儿童剧《公主救我》,剧情是白雪公主、睡美人的大杂烩,说的是王子被皇后下了毒酒,公主这次没有吃毒苹果,救了王子的故事。剧情老套也没什么新意,不过小朋友们看得兴高采烈,配合演员嚷着「不要吃」、「有毒」,嗷嗷得叫。

下午去抓娃娃了。

第三天

Jasmine值班,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半。

下午两点,我带着两个娃去海洋球玩了3个小时,吃过晚饭,7点半出发去看8点的烟花表演,看的都是人头,体验很不好,看不到什么东西。路上大堵车,骑电动车半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到家快9点半了。

第四天

去姥姥家。吃过午饭,我下午要去领导家拜年。我和同事1点出发,1点40分到,2点40分离开,简单地聊了聊生活琐事。

下午爱丽丝学会了骑自行车,平衡性掌握的不是太好,因为刚学会,不熟练,还摔了几跤。她老是问:「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它?」我告诉她要多练习,熟练了就好了。

晚上逛了沃尔玛。

第五天

Jasmine计划去看演出,又没有提前喊我们,等我们起床后,又说时间不够用,一路上唠唠叨叨。

演出10点半开始,人山人海,像那天看烟花表演一样,又是看人头,什么都看不清楚,体验也不好。其实表演的东西以前都看过,有杂技、舞狮子、英歌舞,英歌舞上窜下跳还算好看,尤其是那个扭蛇的。舞狮子和龙虾的,还有骑驴的,几乎是平行移动的,小孩子看过都说不好看。

也不为了看什么,也就是人多凑热闹,在人群里穿来穿去,都穿饿了,吃过午饭,又去逛了旁边的博物馆。

第六天

一天都在一家生态园,这家已经去过3次了,都是参加活动领的门票。

景区的景点变化不大,但也在里面待了10个多小时,晚上9点半才走,总比在家待着强,可以换个环境呼吸下新鲜空气。这是春节安排得最大型的活动了。

第七天

下午带爱丽丝去姥姥家骑了3个小时的自行车。今天骑车比上次好了许多,车头不会晃来晃去了,平衡性掌握的已经挺好了。

晚上带爱丽丝吃了麦当劳。

题外话

最近才知道历史上农历的算法更新了好多次,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不准了,明末清初的徐光启的《时宪历》采用了西方天文学才使得农历计算更精准。而且农历通过看月相来计算日期,由于各国时区不一样,算的结果有时也不一样。

2023年1月28日星期六

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可以用多久

本来名字想叫「电动车」的,又怕人误以为我骑的是四轮的「电动汽车」,只好叫这个长长的名字。现在用「电动车」来搜索,出现的大概都是汽车的结果。二轮的电动自行车早先占用了「电动车」的名字,不想被后来的「电动汽车」给抢了。

言归正传,说说我这辆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

这辆车是2019年618买的(6月1日门店提车),电池是星恒锂电池48V12AH,距现在3年7个月了。车没啥毛病,去年6月后轮的轮胎裂开了,上网买了正新的轮胎45元,线下花了30元的安装费。12月换了一条刹车线,花了8块钱。其他的都没换过了。

车买回来几乎每天都在用,工作日上下班骑,一天一趟,大约9公里多,可以骑3天,每3天充一次电,大约30公里,虽然网上说12AH可以骑40公里,我试了下比较勉强,半路没电了比较麻烦。2021年12月,距买车2年半,Jasmine开始拿去骑了,她上下班正好9公里,刚开始可以骑3天,有好几次半路没电了,之后就不敢了,改成骑两天充一次电。大概半年后,她说充满电,一加电门就只剩下两格电了。她一直骑到2022年11月,距买车3年5个月,车又换给我来骑。这两个月里,我仔细观察了电池。我充满电,上下班大约7公里,小心翼翼地勉强骑了3天。之后天气冷了,只能骑2天了。充满电一加电门只剩下一格电了,匀速前进,保持在两格电;第二天加电门只剩下0格电报警了,匀速前进,保持在一格电。明显觉得电池不耐用了,骑车没有安全感。

之前一直在想电动车的锂电池可以用几年,我的这部车,每天大约10公里,充一次电骑30公里,正常用了3年,后面的半年明显感觉到电池不行了,怕耽误事只能频繁充电,有时开的多了要一天一充,像手机一样了,很麻烦。现在2天充一次电,充一次电骑15公里。有时载人骑快点,虽然有电但也能死火,拔下电池线再插上又能继续骑了。

去年双11差点买了一辆24AH的新电动车,又想到这辆旧的还能骑,到时换个新电池就能「满血复活」了,最终没有买。这辆车的电池越来越不行了,打算在它第4年的618买块新电池换上了。

2023年1月24日星期二

看烟花表演

市政府提前几周就发布了烟花表演的公告,各路消息积极宣传,据说是距上次表演已经十五年了。身边的同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视,纷纷打开地图推演最佳观看位置,虽然各个给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说的头头是道。难怪如此热心,百姓们都憋了十几年了不准私放烟花了,赶上政府放焰火无不积极参与。

我们家离观看地点大约2公里,刚出小区大门发现人行步道上挤满了人,门口的马路也挤满了车。再往前走,步道上横七竖八停了还多共享单车,行人太多有的走在马路上,非机动车只好挤占机动车道,汽车就没路可走堵在那里了。

平时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了,今天走了半个小时,实在走不动了,把车锁在路边,下车步行了。我们往最接近放烟花的地方走,越往前人越多,大家都在路上走,很是壮观,很少看到这么多人一起走路的样子,像电影里TAO NAN的场景,心里在想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啊。

走到不能再走了,前面都是人,都在站那里等待演出开始。我换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发现不管走到哪里,视野都被树遮挡,没有一处开阔的地方,只好随便找到一处站好了。

开始了。官方放的焰火就是大型,多点开花,火光占满了视野,黑夜如昼,不像之前看的那种小打小闹的。燃放的地方离我们太远,烟花看起来又高又远,好些被树梢挡住了,有些高出树梢一头。虽然看不到完整的画面,但能体会到现场的耀眼的火光和周围的欢呼声。可能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好,没有特别震撼的感觉。半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感觉没有尽兴,还想再看。

散场的时候,和家人走散了,掏出手机发现没有信号,只好跟着人流边走边打,总是打不通,让我想起《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中地震后打电话打不通的场景。

最近有人呼吁过年允许放烟花爆竹,我觉得仪式感很重要,连这个都没有了,过年的习俗还剩下多少了呢。

2023年1月21日星期六

忆过年

我现在生活在全国GDP排名100开外的小城市,买了房子,有了一丝的归属感。结婚以后,有了孩子,父母也过来住了,就没怎么回老家过年了。主要原因是离家太远,一千二百多公里。坐飞机,老家也没有机场,只能飞到隔壁省的省会,转地铁到市区,再坐3个小时的火车或者5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再转车到家。坐动车,要先坐3.5个小时到广州,再坐5.5个小时到市里,再转2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还要1个小时到家。坐普通火车转车最少的用时最多,只需要转一次就能到县里,光在火车上就要待19个小时,算上中转的时间差不多要24小时了。自己开车太累又怕不安全。一想到回趟家这么折腾,回家的热情就被浇灭了。如果离家近点,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我回去的应该会更多些吧。

在外过年,很简单,像平时一样,贴个春联吃顿饭也就过去了。春节里不用走亲戚,也没有人来,很无聊,只能找事做,去逛商场或者去旅游打发时间。这和我之前想的很不一样,我以为同事朋友的应酬会很多,没想到一点都没有。刚开始过年没有鞭炮声,让我很意外,一想起是在城市里就释然了,诺,大城市原来不准放鞭炮啊。我的老家的鞭炮声可是才大年三十一直响到正月初一,没断过。

我一直都住在乡里,不过和乡下没什么区别,大家过的都很穷,没有肉吃。我记得从97年以后我们家才每天能吃上肉,以前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我们把过年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虽然一年中还有端午和中秋可以吃上肉,但是过年却可以吃好多天肉。

那时很盼望过年,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吃几天肉,可以走亲戚,可以放鞭炮。大人们应该也喜欢,可以喝酒吃肉,也可以赌博。那时候都不知道春晚是什么,连电视都没有,春晚和过年没什么关系。

在老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走亲戚,要提前买好礼品,规划好要走几家,也要备好食物招待来客,所以年前一般都很忙,商店里、菜市场都是人,热热闹闹的,那就是过年的气氛。

我们家会在进入腊月去买年货,买鞭炮,买春联,买鸡鱼肉蛋和各式蔬菜果品,腌腊肉、腊鱼、腊鸡,炸酥肉,去县里商场买一家人的新衣服和新鞋,忙活一个月,该买的东西都要买齐。

过了除夕进入正月,拜年活动就开始了。我们家亲戚多,叔伯姑侄十几个,娘家亲戚也七八个,大家住的分散,在不同的村落,那时都没有公路,全是泥巴路,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行车,后来才有的摩托车。泥巴路交通不方便,一下雨就没法骑车了。一般一天走一家亲戚,每家必吃午饭,吃过饭回来就傍晚了。所有亲戚都要走一遍,不然就代表「不走了」,是「不相往来」的意思。

我们老家把走亲戚说成「走人家」,小的时候我很喜欢走人家,可以到不同亲戚家,看看别人家什么样的和一群小孩一起玩。好多亲戚一年也就见一次,可以好好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联络下感情,增进情谊。所有的亲戚走完了,过年也就结束了。

在城市里,没有亲戚可走,同事间也不用走动,不用忙活着买东买西。周末把家里打扫干净,大年三十电视里大声播放着过年才有的背景声,贴上春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简简单单,没有鞭炮声,略显冷清。

2023年1月18日星期三

《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港片《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名字分别是香港和大陆的。我也不知道「饭戏攻心」什么意思,查了下,只查到「饭气攻心」,指的是吃饱了饭后身体变暖和,人犯困,想睡觉。更科学的解释是,在大吃一顿后感到的困倦,通常是因为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血液大量涌向胃部的缘故。看到上面的解释感觉和「饱暖思淫欲」差不多。在大陆叫《饭戏攻心》估计没多少人能理解,于是就叫了个通俗易懂的。看过电影觉得这个名字改的也还算好,和电影讲的故事很贴近,又有点文艺装逼范儿。

好久没看过港片了,精品越来越少,演员也越来越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港片繁荣的土壤没有了。香港本身的市场又小,进入内地又必须自我审查,阉割以后又没有了本来味道。可悲可叹!

《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和《春娇救志明》感觉很像,讲的都是家庭里的琐情,又荤段子乱飞。但是把故事讲好也不简单,这部电影故事讲的还算认真,虽然尴尬的地方也不少,总体感觉比较接地气,很温馨。

剧中的演员只知道黄子华和邓丽欣,也仅限于知道名字,其他的演员就更不知道了。黄子华听说是讲栋笃笑的,类似于脱口秀,也没听过,没想到现在已经60多岁了,男人就是抗老,都看不出来,和剧中30多岁的喵喵演CP违和感并不是太强,也能接受。

相对于男性,电影中的三个女性都很有个性,比较出彩。印象最深的是喵喵,有洞察秋毫之本领,体贴又顾大局,年纪最小却最成熟。查了下喵喵的扮演者叫林明祯,还是马来西亚人,国语说的这么好。

希望类似的港片再多些。

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

2022年12月有感

11月底就把2022年的总结写了,心想还有一个月能有什么大事发生?没有想到12月却是今年最波澜壮阔的一个月。

12月初的时候,政策还在指向「动态清.零」,所有的操作都按这个要求来执行,当时根本看不出来会放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放开,各种舆论宣传也都是坚持这个政策不动摇。

没想到就在一夜之间,政策彻底放开了,舆论突然转向。至于关于为什么会放开,官方途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清楚。各种私下的说法都有,有的说是因为被迫放开,有人举白.纸反对的。有的说是因为钱不够用,维持不下去了。

新闻是从帝都最先开始的,帝都感染的人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消息发了出来,有怎么被感染的,感染了有什么症状,该怎么办,吃什么药。

我当时心想,传到我所在的小城市应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吧,没想到只比帝都晚了一个多星期,被感染的人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在圣诞节前后身边的人相继感染,自己也没能幸免。

当时因为行动慢了,没有买到小孩吃的美林和泰诺林,还好买到了大人吃的布洛芬。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感染,还好症状都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家主要症状都是高烧、发冷、懒得动,吃了几颗布诺芬,在床上躺几天慢慢就好了。Jasmine比我们严重些,她烧了两天,拉肚子,胃疼,头晕又恶心,折腾了一个星期才好。小孩子症状比较轻,低烧了两三天,吃了一次几个月前拆开的美林,又咳嗽了一个星期。

我好了后出门,发现外边像鬼城一般,路上没什么车,店里也没什么人,最大的变化是所有商店门口要求扫码的标志没有了,门口也没人查验健康码了。

元旦以后出门的感觉又不一样了,路上行人多了起来,热闹的感觉又回来了。去逛以前经常去的商场,门口的保安也没有了,测温的设备也拆了,侧门也都打开了,自由出入的感觉真好。商场里面好多店铺都关了,疫情对商业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困扰我们三年的事情结束了,不再是之前不知何时的期待。这三年,刚开始是「别人独醉我独醒」,其他国家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我们坚持特色路线,利用强有力的政策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呼吁其他国家来抄作业。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开,我们继续之前的政策,「别人独醒我独醉」,我们有从上到下强有力的执行力,还有层层加码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说,最终的放开也是「国家保护我们三年」的结果。

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正在上高中,16年后发生了2019年的新冠疫情,原本以为会像2003年一样很快就过去,没想到持续了三年。一生经历了两次新冠疫情,最担心的是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来。

2023年1月4日星期三

《窃听风暴》观后感

看了一部德国片,大陆翻译为《窃听风暴》,它的德语是Das Leben der Anderen,我查了下德语的意思是「他人的生活」,反而是英文直译成The Lives of Others更贴合原意。翻译成《窃听风暴》听起来高大上,让人误以为是简单粗暴的谍战片,其实电影本身讲的是小人物的人性温暖的光辉。这个翻译并不好。

电影讲的很简单,男主是东德的国家公务员,奉命监听一个剧作家。本来是要收集证据,挖掘黑料,将剧作家绳之以法的。没想到在监听的过程中激发了人性,想「做个好人」,将剧作家的行动隐瞒下来,最后反而帮忙消灭证据。

我的感想如下:

男主转变的太快了,之前还是精明能干得到上司赏识的专业人才,审讯犯人有一手,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很突然就叛变革命了,欣赏起艺术了,还冒着危险帮助「敌人」逃避制裁。最后自己丢了前程,受到了惩罚。在现实中这种人少之又少,眼前美好的生活不要,却要那虚无的人性价值。

剧作家随便试了下就自认为家里很安全,至少要多试几次的,毕竟关系生命安全。剧作家一开始并不想反抗,与人交谈也是滴水不漏,没什么「危险」的想法显露出来。后来老导演的自杀激起了他的斗志,写了篇「危险」的文章,从而自己受到怀疑。第一次家里被搜查,作案工具没被发现,人走了还不赶紧不去销毁它,等着人家来二次搜查。

女主死的太可惜了,至少等看到剧作家被抓的结果坐实了再说,或者再等5年柏林墙倒塌,不至于牺牲生命吧。当然那时谁都不知道柏林墙什么时候倒塌。她当时的内心也是纠结的,一开始拒绝部长早就料到会有今天,直到面对现实后才真正的体会到绝望了——在制度面前自己太渺小了——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部电影看的感觉和小说《1984》很像,「人民」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大哥看到了,所以要处处小心,不要有什么歪心思。为了生活,要活下去,如履薄冰地活着,等着希望的那一天。

这部电影不错,讲了特殊时期的人性,特殊制度下的人更应该好好地看一看。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东野圭吾《白金数据》读后感

又看了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白金数据》,这本书前5页还是挺吸引人的,后面的故事情节很拉垮,不是通常的凶杀案的作案和侦破手法,变成了计算机破案了。

东叔真的是想象力丰富啊,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探讨案件侦破和人性了。东叔好像很喜欢计算机,在《白夜行》里有大段计算机作案,这里干脆取代人工破案,连传统的侦破过程都没有,也不用层层剥茧抽丝了,一下就找到了凶手。厉不厉害?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看起来很不过瘾。这样厉害的机器当然不是完美的,是的话下面就没法写了,坏人为了私利在系统中加入了后门,导致一场谋杀,男主被怀疑然后逃命,最终解开谜团。

这部小说不好看,看了前50页有点看不下去了,又是人格分裂又是分身,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而且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真的不想看了,图书馆最近关了手边又没书,硬着头皮看下去,以为后面会有所改观,没想到看完也是一样的感觉,情节拖沓,没什么吸引力,看起来索然寡味。人物也不出彩,写了好几个人,都没什么特色,最后的反派让人意外,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好像是被强制安排的,搁谁都可以。

东野圭吾的小说真的是产量丰富、风格各异、水平不一,有的看了觉得很好,有的觉得是浪费时间,所以遇到不好看的要尽快止损。前段时间看《梦幻花》也是看不下去,刚开始的各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人物又多、情节又散,后面几个章节的情节发展得非常缓慢,看了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说了什么,就没看下去了。东野圭吾的作品高高低低、良莠不齐,看不下去的话就没必要硬着头皮看了。我当时看《信》和《虚无的十字架》的时候就是不信邪,看不下去还强迫自己看,整本书看完了还是那样索然无味,觉得完全是浪费时间。所以看小说也要合胃口才行,好的作家也有失手的时候,不是每本书都好看,看书本来就是愉悦身心的,不要强迫自己。

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几年前看过三毛的书,觉得很好,这次又看了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是觉得写的很好,三毛的文笔和思维都是超凡脱俗的,几百年才会出现这样的奇女子。

《背影》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合集写的都是荷西过世后的事情,《背影》写的是荷西刚死去,三毛父母从台湾过来照顾三毛,那时的三毛陷入极度痛苦中,茶饭不思,父母无言地安排她的生活,下面一段是三毛看到母亲购物的描写,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天的风特别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这天高。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地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晴,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平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眼前孤零零在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吗?会是那个在不久以前还穿着大红村衫跟着荷西与我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妈妈?是那个同样的妈妈?为什么她变了,为什么这明明是她又实在不是她了?

《荒山之夜》

写的是三毛和三个男性朋友去荒山露营的故事,看得出三毛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泥土地,喜欢无拘无束的环境。后来三毛夜里胃痛要独自一人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去,朋友百般不放心,最后三毛还是坚持地自己回去了。

《克里斯》

写的是三毛岛上遇到的一个男人叫克里斯,刚开始只是萍水相逢,并不喜欢他,渐渐走进他的生活,发现和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动了恻隐之心。后来克里斯生病快死了,三毛把他送进医院,四处找钱给他付昂贵的医药费,救回了一条命。

《离乡回乡》

讲的是三毛离开小岛回台湾,身边朋友一大堆,都是依依不舍她的离去。和后面的《我先走了》差不多,都是朋友的不舍之情,三毛的朋友真多啊,在哪里都能有一群朋友,可能和她仗义和慷慨有关吧,大家都喜欢她。

《雨禅台北》和《周末》

《雨禅台北》和《周末》写的都是三毛从小岛回到台湾的种种不适应,不喜欢到处应酬,喜欢大白天拉上窗帘把自己关在屋里拿掉电话做手工。三毛不属于闹市属于宁静的海边的。这时我明白三毛和荷西结婚6年多为什么不要孩子了,可能他们俩还是喜欢宁静自在的生活吧。

《不死鸟》

这篇文章写的有点沉重,三毛说自己是「暂时的不死鸟」,因为父母尚在,不忍死去,怕给父母带来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还是选择了了结生命,可能还是太痛苦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

写的是三毛没打招呼去看望新德里的公公和婆婆,刚开始公婆还很客气,后面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问荷西的遗产怎么处理。

三毛想到荷西7岁时找父母要钱买新练习簿,父母都不给钱,荷西花了一夜时间用橡皮擦掉练习簿的每一个铅笔字,但是老师批改的红笔字怎么也擦不去。荷西父母至于这样吝啬吗?

三毛回她婆婆:「荷西留下的,除了婚戒之外,你真要,就给你。」

《梦里花落知多少》

写的三毛回忆和荷西在一起的时光,看的出来有荷西在身旁她很得宠,也很幸福。原来那首清纯的诗来自这篇文章的结尾:「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夏日烟愁》

写的是三毛的一对老友生病了,生活困顿,三毛去村里看望并周济他们,给了他们好多钱。三毛对朋友真的很贴心很慷慨。

《你从哪里来》《如果教室像游乐场》《春天不读书》《我先走了》

这几篇写的是三毛在美国社区大学读书的时光,短短几个月里她结识了好多朋友,不分国家和肤色,三毛太强了,真的是朋友遍天下,大家都喜欢和她玩,走的时候又要不舍了,牵挂太多了。这几篇三毛写的轻松自在,看起来心情很放松。

《星石》

写的是一段意外的感情的事情,三毛很痛苦又很纠结,最后不了了之。

《吉屋出售》《随风而去》《E.T.回家》

《吉屋出售》、《随风而去》、《E.T.回家》写的是三毛回到加纳利群岛卖海边小屋的事情,以低于市场好多好多的价钱一天内出手了房子,可谓神速,看来只要价钱低房子根本不愁卖。房子卖了后三毛就不停地送东西,书籍、摩托车、潜水用品、汽车、古董、乐器、鞋子衣服统统送了人,被送的人都心里都乐开了花。

《重建家园》

写的是三毛在台北买房装修的事情,打算重新开始。

看完《梦里花落知多少》觉得三毛的人生好丰富,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真的好多,三毛文笔很好、心思细腻又冷眼旁观,有化平凡为神奇的能力。三毛仗义疏财,对朋友倾心对待,做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部散文正面描写荷西的事情不多,但处处都有荷西的影子,可见三毛对荷西爱的深沉。如果荷西不发生事故,三毛应该能写出更多好的文字出来吧。

2022年12月26日星期一

阳的过程

疫情防控放开后,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我原以为小地方要很久才会被波及,没想到只比京城晚了一些而已。身边的人越来越多阳了,我自己也突然就阳了。

12月21号,公司组织我们做核酸,我是9点半去做的,一直到晚上9点半才通知我说检测结果异常,让我明天复检,我还很纳闷,当时一点儿异样的感觉都没有。

第一天(12月22日)

夜里12点刚睡觉时手脚冰凉,怕冷,发抖。睡着了总是做梦,睡不踏实,感觉都没怎么睡着。夜里3点半,热醒了,体温38.8,两边太阳穴好疼,手脚已经没那么冰凉,也不暖。

爬起来吃了一颗布洛芬,4:46体温是40.1,看来吃药还没有效果。

晕晕乎乎快到天亮才睡着,8点多就醒了。体温没有降下去,还是39度左右,太阳穴疼,眼睛疼。9点多又吃了一颗布洛芬。

整个白天都没精神,想睡觉。一整天几乎都在断断续续地睡觉。

晚上6点多,看到体温老是不降下去有点着急了,看到家里还有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想着布洛芬吃了好几个小时了,说不定这个药管用,于是就吃了一片。吃过了也没有降温的效果,但是很犯困,大概晚上7点就睡着了。睡到夜里1点醒了一会儿,去喝水,这时体温还是没有变化,40度左右。也不想去管它,反正也吃药了,之后就继续睡了。

第二天(12月23日)

凌晨5点半热醒了,量了体温还是40度,坐起来也没穿外套,不觉得冷。

想着这样烧下去也不是事,就采取物理降温吧。听说把脚放在凉水中可以降温,但是现在冬天里怕受不了,突然想起来阳台的瓷砖是凉的,于是就光着脚小心翼翼的踩在瓷砖上,刚开始觉得有点凉,慢慢地适应后觉得一点都不凉了,我就光脚在地上走来走去。走累了,搬个椅子坐在那里,脚放在冰凉的瓷砖上,同时用冷毛巾擦额头。在这里大概搞了两个小时,不停地量体温,好像降下去了一点,38度左右。

八点的时候又吃了一颗布洛芬,继续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忘记过了多久,体温没想到正常了,已经在37.5以下了,整个一天体温都没有再上升上去,头疼的症状也缓解了好多,也没有昨天犯困了。不过吃过中午饭也睡了三个小时。

第三天(12月24日)

早上起来喉咙有点疼,刷过牙,喝过水,感觉好了很多。今天一整天咽部不舒服,总是感觉有痰,总想把它给咳出来。几乎几分钟就要咳一次痰,刚开始还好,到后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喉咙疼了,不过到晚上十点,稍微好了一点,也没有痰了。

今天一天都没有发烧,除了喉咙不舒服,没有其他的症状了。

第四天(12月25日)

早上起来喉咙也不疼了,除了有点鼻塞没有其他症状了。我差不多好了。

总结一下

发烧:第一天的夜里3点半到第二天的早上9点半,大概一天半。发烧吃了药,但是体温一直没降下去,最后很奇怪一下就好了,应该是身体的免疫细胞战胜了病毒。网上说发烧一般要三天,如果三天继续发烧就要去医院了。另外,物理降温可能有效果,可以在家试下。

吃药:吃了3颗布洛芬和1颗对乙酰氨基酚片。后来才知道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能混着吃,它们都是退热镇痛的药,应该只吃一种药就行了,还好我是间隔了好几个小时才吃,不然药量就超了。

感受:发烧起来有点难受,头疼、没精神,和感冒的体验差不多。总体来说我这次没有受罪,也就烧了一天半,咳痰了一天,没有其他症状了。只是怕传染给家人,一直封闭在房间里不出去。

新冠没有药治疗,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来消灭病毒,吃药只是缓解症状而已,不让自己太难受。真的没有药也不要害怕,可以想其他办法缓解,比如发烧了可以物理降温,一般三天内就会降烧。当然还有个万能药方,那就是「多喝水,多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