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金瓶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金瓶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年9月2日星期六

《金瓶梅》读后感之三

2019年3月开始读《金瓶梅》,到现在已经4年了才断断续续读完,真的是读的最久的一部小说了。为什么读这么久?一是《金瓶梅》不好读,语言深奥,好多词看不懂,有畏难情绪,所以一拖再拖;二是读的是kindle而不是纸质书,我还是习惯读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更能投入不受影响;三是不敢明目张胆地读,只能偷偷摸摸一个人读。因为在大家的意识中,《金瓶梅》就是一本黄书,我也不敢和人说我在读它。有次带kindle在办公室读,突然有同事凑了过来看到「二八佳人体似酥」,问我读的什么书,我只好用「网文」来搪塞过去;四是《金瓶梅》太长了,共有一百回,每一回看完要花不少时间,完全不似普通的情色小说简单直白,《金瓶梅》有深度得多,读起来会也慢得多。

读完《金瓶梅》才发现它是一部伟大的奇书,人物众多,故事庞杂,作者的文笔出神入化,简单的几笔就能把故事讲清楚,十分了得。和《红楼梦》描写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小姐不一祥,《金瓶梅》对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了他们的市井生活,如同百科全书一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使用的语言,比如叫人称「爹」,吃的也只是简单的酒肉大饼,随处可见的人口买卖。

《金瓶梅》里的人物让我感触最大的是,从官员到下人不管三六九等每个人都口才很好,说起话来知书达礼又恰如其分,我看的时候很自愧不如。

西门庆不是通常的纨绔子弟,他多才多艺,知礼数,会经商,懂用人,花钱大方,把一个偌大的家庭经营的有声有色,有酒肉朋友也有达官显贵,几次在家接待上级领导。他好色,男女老小皆不放过,最终也因此丧命。他害死武大和来旺媳妇,受人贿赂做了几宗冤假错案,总体来说并不是特别坏。他最宠潘金莲,为她差点丢了性命,潘金莲几次冲撞他也当做没看见。他最爱李瓶儿,不听道士的劝阻偏要见濒临死亡的李瓶儿,为李瓶儿举办了豪华的葬礼(这里和秦可卿的葬礼很像)。

李瓶儿和吴月娘是书中最难得的人物,她们正直,几乎没做过坏事。吴月娘大度、公正、隐忍、信佛,是个难得的贤内助。李瓶儿富有,乐善好施,对人友善,上下人一致称赞。潘金莲是书中心肠最坏的人,嫉妒心极强。李瓶儿对她那么好,却恩将仇报训练家猫害死李瓶儿的儿子,然后又气死李瓶儿。与下人和女婿偷情,害死来旺媳妇,能言会道蒙混过关。这么聪明的人在后来武松佯装娶她时却浑然不知丢了性命。

西门庆之死是全书的转折点。八十回之前故事以西门庆为中心,故事发展缓慢。八十回后故事节奏明显加快,书中人物生死离别,让人目不暇接。再到最后几回,金人入侵,人命如草芥,被肆意屠杀,哀鸿遍野的惨状和《吴氏红楼梦》的情景很像。后二十回没有主角,但陈敬济的笔墨最多,这个人忘恩负义,与岳母偷情,陷害西门家,像个小号的西门庆,但又能力不济。

看《金瓶梅》能看到古代官场的黑暗,有钱能黑白颠倒,不管大小官员都在明目张胆地礼上往来。官司审判全凭主审官的个人喜好,有时仅凭「只言片语」就定人生死,如此儿戏。

看完之后在想,作者献爱心般地写了近一百万字的小说,藏着掖着,没有署名,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要担心被发现身败名裂的风险,到底是为了什么?

2019年4月18日星期四

《金瓶梅》读后感之二

《金瓶梅》已经读到潘金莲和孟玉楼嫁到西门府,西门庆梳笼桂姐了。记一下最近的感想。

先说王婆,感觉没有水浒中的坏了,这个人更立体,也有好的一面。她也可谓是个可怜人,丈夫早逝,儿子跑出去闯江湖,为了糊口开了间茶铺,生意并不好,就干些三姑六婆的事情,比如媒婆和牙婆,还有贩卖妇女的勾当。这些都是生活所迫使然,在当时也并不违法。《金瓶梅》里主要干的就是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了,最狠的就是教潘金莲药死武大。王婆有智谋,设计勾引潘金莲是步步为营且滴水不漏。贪财,为了做这些从西门庆那里搞到不少钱。尽责,西门庆娶孟玉楼嫁女儿几个月没来,潘金莲央她去找,她到处打听,还真的把人拉了过来,很快潘金莲就嫁了过去。

潘金莲是《金瓶梅》的主角,书中前头主要写的就是她。她有才能,会诗画,会弹琴,无奈年轻貌美嫁给武大这个窝囊气。作为一个正常女人有追求不为过,遇到帅气的武松就心之神往了。她有才华,西门庆娶孟玉楼和梳笼桂姐她写了两首诗,写的很好,真的是文采飞扬,很有才情。药死武大是她的不对,为什么不正常的离婚反而夺人性命,可能古代女性嫁人之后身不由己吧,她为了未来的幸福豁出去了。

再说武大,这人憨厚老实,也没本事,赚钱不多,处处受气。老天眷顾他,给他一个漂亮老婆,他也很珍惜,可以说并无污点。但是他的死可以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先是只身去捉奸受伤,下不了床的时候还威胁潘金莲:你要把我治好了,我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否则我兄弟来了有你们好看。一手把自己推到死亡的边缘。

武松是正派人物,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错就错在看不清现实。明眼人都看出武大和潘金莲不配,潘金莲也不是本分的人,他还几次三番交代潘金莲守妇道,武大管好老婆。这种无用的叮嘱根本不管用。在寻杀西门庆也显得有勇无谋,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去告官,找不到人还误杀他人。

写孟玉楼的笔墨不多,她的口才很好,改嫁时和她舅舅的一番对话把她舅怼的无话可说。

2019年4月1日星期一

初读《金瓶梅》

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乘着有空闲的时候,忽然想起一本奇书《金瓶梅》。之前只是道听途说些旁人对此书只言片语的评价,而自己从未通读过,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崇祯原版足本插图版来看。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近900多页的《金瓶梅》看完了,刚开始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看,到后来总是很好奇各个人物最后的结局,便开始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跳过官场往来描写,只看西门庆家长里短,到最后里面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整个小说的色调从刚开始的热烈渐渐转温直至凄冷。李瓶儿幼子和她相继死去在其中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十分生动感人的写作功力,能写到让读者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从心里十分同情李瓶儿身世处境。能把人看哭,这是《金瓶梅》让我意外的地方之一。

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着西门庆家族里的男男女女为了钱财、为了情欲、为了官位等奔波忙碌,费尽心机,到最后都成为一场虚空,一场悲剧,而门童玳安却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大的赢家,虽然并不相信鬼神,但是有时候却又不得不感叹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金瓶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这本“淫书”中的情色描写。而细看此书,却发现总是被人提及的情色描写只占整部书极少的篇幅,刚开始看时比较猎奇刺激,到后来却看出了作者透露出的一种悲悯之感,西门庆在众多女性身上疯狂释放自己的情欲,而那些女性也为了自己的情欲或是钱财在西门庆身上寻求满足,倒像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压榨,最后油尽灯枯。

经过通读,改变了以往对《金瓶梅》的误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时不时惊叹作者的水平之高,能写出这本小说肯定是阅历十分丰富之人,竟把人情世故看的如此通透。整部小说描写明代市井风情、官商勾结、人情往来,由西门庆一家辐射到整个社会,从单线型叙事结构升级为网状扩散结构。

整部小说人物众多,但是人物刻画却十分生动立体,语言也十分精练传神。比如刚开始总是不明白为何十分富有泼辣的李瓶儿会改嫁西门庆,收起锋芒收起情欲甘为小妾,守着幼子忍气吞声生活,人物塑造前后变化十分巨大,她将西门庆比作“医奴的药”,估计他给了她被征服的感觉,给她归属和心理依靠吧,而西门庆本身也并非仅仅只会到处寻花问柳,无父无母的他在官场、商场和情场周旋,在三十岁左右就积累了巨额身家。而潘金莲在这本书中则是十分阴狠恶毒,她既没有钱也没有子嗣,只能靠着年轻的姿色去吸引西门庆,而偏偏姿色是最不牢靠的,她醋意横生又无可奈何,言语尖酸刻薄肆意发泄情绪,打骂丫头指桑骂槐,常常是为了索要一件衣服、一个头饰、几两银子去迎合满足西门庆的种种要求。倘若站在潘金莲的角度去看,也不难理解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毫无生硬之感。潘金莲除了没有李瓶儿的钱财和子嗣,也没有那种对西门庆发自内心的爱,而更倾向于自私的索取,到最后在疯狂地索取中耗尽了西门庆,一命归西。

中国古代文学史评价此书是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章回体小说先河,对后来小说创作具有深远精影响。对比清代《红楼梦》发现,确实有很多极为相似的地方。《金瓶梅》把笔触指向普通市井百姓,而非以往小说或话本中的神仙鬼怪,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草莽,琐碎的家庭日常描写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包括里面的服饰装扮还有饮食描写,也可以为研究明代风俗史提供生动的资料参考,得知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如何生活的。

未读此书时,谈及《金瓶梅》三字总会遮遮掩掩,而最近通读一遍后,便觉得坦然。以后有时间还要再细读一遍,定再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2019年3月5日星期二

《金瓶梅》观后感之一

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读《金瓶梅》,目前只读了十分之一,长篇小说在读的时候就会有想法,等全部读完好多想法又不一样了,所以想边读边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看过《金瓶梅》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正宗”的教育体系都故意忽略它,在学校老师几乎没提起过它,好多人又“谈金色变”,导致《金瓶梅》的推广度不够;二是《金瓶梅》几乎等同于禁书,市面上很难获取,即使有人想看个究竟却又得不到,只能作罢了。

有人说《红楼梦》抄袭了《金瓶梅》,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两者的框架真的是太像了,说白了骨架是一样的长的肉有区别。看起来《金瓶梅》的作者更老练,语言驾驭起来更自由,更接地气,尤其是穿插其中的诗歌,水平比《红楼梦》高级多了。更让人惊叹的是《金瓶梅》中的金句连连,有警示的有描物的有抒情的,好多句子记下来写作文时用上会讲究很多。

读《金瓶梅》困难的地方是好多词不知道什么意思,比如“恁”、“梳笼”等,没人解释,看起来很吃力,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幻想如果有蒋勋在旁边讲解该多好啊。看来《金瓶梅》是值得多看几遍的,看一两遍肯定好多地方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