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没有读过《西游记》。小的时候看过好多遍《西游记》的电视剧,觉得《西游记》的剧情了然于心没必要再去看书,长大后以为《西游记》是儿童读物,也没想着去看书。现在知道影视作品和书籍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观看体验完全不一样。《西游记》电视剧之于小说,一定改过或删掉不少内容,所以想看下原汁原味的故事内容。
刚拿到厚厚的纸质书,有点怵,不知道八百多页什么时候可以看完(不同版本的页码不一样)。先不管了,看上几页再说。没想到实际上比想象的看得快得多,大概二十个晚上,随随便便就看完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西游记》的语言简显易懂,故事性强,我又跳过人物、景物、打斗、诗词等「文言」的描写,又略过重复的内容,读的就快了起来。
《西游记》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每回双方交战都要自报家门,孙悟空每次说的长长的一段话几乎是一样的。发生过的事情讲述给别人听,总是重头说起,内容和之前的一模一样,只是简略了些,相当于让读者看了两遍。看来作者也有凑字数之嫌啊。
书中的好多故事有固定的模式:遇到一座高山,唐僧就害怕,悟空会安慰两句,之后唐僧被妖怪抓去,悟空和妖怪大战几百回合,妖怪掏出个宝贝,悟空败逃,悟空去求各路神仙降伏妖怪,救出唐僧。
书中大小妖怪都来抢唐僧,男妖怪要吃唐僧肉,女妖精就要和唐僧结婚。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与唐僧同房采集元阳真气,可以成仙。看来唐僧真是个宝贝。但是妖精抢到唐僧后也不急于吃他的肉或成亲,都先绑到后厨,等孙悟空来营救。孙悟空来叫阵,妖怪都亲自出马迎战,很少让小兵小将去当炮灰,道德高尚、勇气可嘉、值得表扬。
书中的妖怪没有妖权,只要是妖怪就可以被随意打杀,唐僧也不会怪罪。宝象国公主和妖怪生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被悟空抓住,被八戒和沙僧从天上摔下,「掼做个是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荆棘岭的几个树精只是和唐僧夜里吟诗作对,并没有伤害唐僧,也被八戒「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腊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只因为他们是妖怪,「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悟空降伏了妖王,常规操作是一把火把妖怪的山洞烧了,不管小妖死活,以绝后患。
不管是佛主、菩萨还是唐僧都会生气,被骂了或是被怠慢了,也会不高兴,也要打击报复,还以为他们会荣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神仙和凡人也没什么两样,给经书时还要索贿,如来竟也应允。
书中的主角无疑是孙悟空,遇事冲锋陷阵,而且足智多谋。猪八戒用处却不大,打怪不行总被抓住,不讲兄弟义气,总使绊子,背后挑拨离间,致悟空几次被驱逐。沙僧存在感更低,打怪不行,眼力也不行,总站八戒的队。唐僧看起来窝囊又脓包,但是他本来是肉眼凡胎,又有慈悲心肠,几次上了妖怪的当,也是没有办法。
《西游记》是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大部分故事精彩绝伦、引人入胜,比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小说好太多了,就是厚了点。
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
《西游记》读后感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二手CCD卡片相机出售记
听同事说最近闲鱼上的CCD相机很火,一台可以卖一千多块,刚开始我还不信,电子产品不是越老越不值钱么,为啥十几年前的卡片机还有人买?现在手机的像素比卡片机高多了,拍得更清晰,使用也更方便,为啥还要多此一举?
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这种相机照出来的照片风格,因为卡片机早就停产了,所以就升值了。
我是不理解年轻人的这种心态。上闲鱼瞅了瞅,确实有好多卖CCD相机的。回家赶紧找出尘封已久的相机,试了试,除了电池不行,其他的完好如初。于是拍了相机的照片和视频,挂到闲鱼上试试,没想到询问的人很多,没几天就卖掉了。这个本来要扔掉的东西,没想到竟卖了近千元,让我又喜又惊。
我们上大学渐渐都用上了手机,当时的手机是功能机,虽然也能拍照(有的不能),拍出来的照片几乎没法看,像素低得可怜,手机上看着还好,拷到电脑上很模糊。后来用卡片机的人多了起来,毕业那年有的同学买了卡片机,总是一台相机大家都抢着借用。
为了留下我和Jasmine的美好记忆,2010年3月,我俩跑了市区好几家电子卖场,货比三家,最终用了我半学期代课的积蓄买了台红色的佳能 IXUS 95 IS。刚开始我们爱不释手,看到什么都想拍,学校里普通的花花草草都能拍个不停。后来出去旅游、结婚、孩子出生,全靠它了,为我们留下了好多珍贵的相片。再后来智能手机兴起,手机自带的相机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方便,这台相机就用的越来越少了,我能查到最后一次是2015年去黄山拍的照片,以后再也没有用过了。
这一晃都有14年了,时间过得好快啊,没想到电子产品过了这么久还能卖不少钱,只能说佳能牛逼。
谨以此文纪念一下陪伴我们这么久的小相机📷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
毛姆《刀锋》读后感
看完书也不知道为什么书名叫作《刀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和「刀」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如果纯粹讲故事大概只需三分之一就能讲完,作者文笔很好,人物描写得立体丰满,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就是有点啰嗦。刚开始看前面二十多页,看不下去,枯燥乏味,后面作者开始讲故事才看了进去。
故事的主人公是拉里和青梅竹马的伊莎贝尔,两人已经订婚。拉里参加一战当了飞行员,见证好友的死亡,回来后像变了个人,也不肯工作,又退掉别人给他介绍的好工作。伊莎贝尔的家人本来很赞成他们的婚姻,也没有嫌弃拉里家穷,但是看到他变得整天吊儿郎当的,就心生不满。伊莎贝尔还是很爱拉里,让他先去闯荡几年,自己愿意等。拉里去了巴黎,租了个逼仄的房子,整天去图书馆看书。两年后伊莎贝尔也去了巴黎,见到了拉里,和他谈论婚后生活。拉里觉得贫乏的物质也能过好生活,省吃俭用即可。但是伊莎贝尔要的是富足的生活,不想跟着受苦,也想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分手了。伊莎贝尔和别人结婚,拉里先去矿场又去农场,后来又去环游世界。拉里救助了苏珊和索菲,又去印度求学,自认为获得精神解脱,返回美国当出租车司机。
我看不出来拉里到底爱的是谁,对伊莎贝尔有没有真感情,为什么可以自私地自己到处寻求解脱,而不顾对方的幸福?我觉得伊莎贝尔的选择很对,没有盲从于爱情,浪漫的爱情迟早要落脚到琐碎的柴米油盐当中去,知道自己受不了苦,也没必要受苦,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宁愿不要爱情要生活。拉里视金钱如粪土,不屑于追逐金钱,身无分文却能环游世界,还好年轻身体好无病无灾。拉里在不同国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给他传道授业解惑,让他受益匪浅。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假,过于浪漫了,社会大学哪有这般好,对于普通人只能是浪费时间。书中有很多宗教知识,我没有看懂。拉里不信上帝,觉得基督教解决不了自己的困惑。但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拉里到印度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
我个人不喜欢这本书,虽然它评分很高,读起来并不享受,也不认同主人公苦苦寻觅精神救赎的方式和最终得到的结论,可能我就是个俗人吧。
我读的这本书的译者是周煦良,翻译得顶好,偏爱用「顶」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不常用,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方言,读到会咯噔一下,不过整体语言地道不生硬,读起来顺畅自然。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
《悲情城市》观后感
不少人提到过《悲情城市》,里面有梁朝伟,却一直都没有看过。最近想看电影,就想起了它,先上豆瓣看下评分,竟然有9分之高。
刚开始观看才发现电影中讲的话都听不懂,又去找中文字幕。以前看台湾的电影都是国语发音,不用字幕也能听懂,没想到这部电影却这么另类。
电影主要讲了两个家庭。一家兄弟四个,分别是文雄、文森、文良、文清,文森一直没出现,文清是个聋哑人。一家是兄妹两个,分别是宽荣和宽美。宽荣和文清是朋友,经常小聚,宽荣针砭时局,文清和宽美相识。文良招惹了黑帮,被打傻。文雄手下和黑帮手下斗殴,文雄强出头,被打死。宽荣和文清去台北「闹事」,文清被抓,宽荣逃走。文清被放,回去继续经营照相馆,文清和宽美结婚。宽荣被抓枪毙,文清又被抓走。
电影中的人物很多,看的时候好多人不知道是谁,直到最后看了演员表才恍然大悟,比如大哥的妾爹和妾哥。好多情节没看懂,后来看了别人的讲解才知道电影的背景是「二二八事件」。台湾的「二二八」以前也听说过,但了解不多,这次结合电影和解说才明白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本岛人和外来政府的矛盾。
电影中的人物穿着很时髦,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说明七十年前的本岛人的生活过得很不错。
电影里的梁朝伟很青涩很帅气,但是演的是个聋哑人,交流只能靠写字,写的又很慢,看得很着急。Jasmine说,可能梁朝伟不会说国语,所以让他演哑巴。后来看了电影解说,确实如此。
老大文雄脾气火爆、满口脏话,既然那么痛恨老爸赌钱,为啥又跑去死对头的场子里赌博,意气用事丢了性命。
这是一部历史电影,节奏很缓慢,一段走路、一首歌就能用几分钟,没什么戏剧冲突,可能「不好看」,但值得一看,后劲大,看完后不会让你觉得浪费了时间。
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姥姥的外孙》观后感
看到“姥姥的外孙”这几个字,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如果不是看到豆瓣评分那么高,估计也不会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台湾的“金孙爆富攻略” 和英文“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的译名技高一筹,名字更能够概括电影的主旨。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讲的是华人家庭的故事,讲述了老年人的孤独和患病后的痛苦,中年人无法照顾老人的无奈,重男轻女的财产分配观念。电影中有太多的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土葬和祭祖、拜观音、重男轻女、春节和戏曲,时不时冒出的潮州话,家长里短的生活和我们很接近,看的时候觉得很亲切,就像讲我们身边的故事。电影的节奏很缓慢,就像《海街日记》一样,讲的都是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但又不是无聊的流水账,剧情如涓涓细流打动人心,看得很感动很动情。
电影的剧情如下:姥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成年外孙,平时自己住,子女们只是周末过来聚聚,十分寂寞。后来姥姥得了癌症,外孙为了获得遗产去照顾她。最后姥姥把房产给了不成器赌性成瘾的小儿子,外孙心灵受伤,气愤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后来外孙调整好心态,把姥姥接回家照顾,直到姥姥去世。外孙意外得知自己的银行账户有大笔存款,原来是姥姥一直给他存下的,内心再次崩溃,想念姥姥的好,给姥姥买了块风水宝地。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的,看起来很压抑,姥姥对两个儿子无脑地包容,忍痛穿大儿子买的不合脚的小鞋,知道大儿子一家人都没有想过她时,为他辩解:「他有家人,他必须先为家人着想。」小儿子偷她存下的钱,她也没有生气,还把房子给他抵债。她去找哥哥要钱买墓地,抱怨当时爸妈分遗产时自己什么都没有分到。哥哥却说那是父母的决定,而且当时她也在场同意。妈妈小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早早辍学,长大后任劳任怨地照顾姥姥,为了带姥姥看病特地将工作改为夜班。后来随口抱怨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剧中的女人为了家人无私付出,自己作为重男轻女家族的受害者,之后又成为这种制度的维护者。
看完电影在想,这样的故事我们到处都是,为什么外国能拍出来我们自己却拍不出来?现实中大多数的老人几乎没有遗产,如果末尾姥姥没给外孙留下大笔存款,孙子的内心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