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星期日

2023年春节7天流水账

原本以为7天假期很长,之前还计划出去旅游,实际发现过得很快。下面记录一下。

上班一直上到大年二十九,下午我请了半天假去剪了头发、洗了车。二十九的晚上,把五楼房间的春联和福字贴上。

第一天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去姥姥家,贴春联和福字。爱丽丝学骑自行车,学了一个小时,没有学会,她自己放弃了,老是说:「骑车好难呀!」

中午吃的面条。

下午3点,去爷爷奶奶家,继续贴春联和福字。5点开始吃年夜饭,吃过饭才6点多,送姥姥回去。回来好困,我躺在床上睡着了,睡到9点钟,起来看春晚,看了一个小时,不好看,10点多就开始唱戏了,我记得以前是11点,更看不下去了,关机睡觉。

第二天

初一早上10点去看儿童剧《公主救我》,剧情是白雪公主、睡美人的大杂烩,说的是王子被皇后下了毒酒,公主这次没有吃毒苹果,救了王子的故事。剧情老套也没什么新意,不过小朋友们看得兴高采烈,配合演员嚷着「不要吃」、「有毒」,嗷嗷得叫。

下午去抓娃娃了。

第三天

Jasmine值班,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半。

下午两点,我带着两个娃去海洋球玩了3个小时,吃过晚饭,7点半出发去看8点的烟花表演,看的都是人头,体验很不好,看不到什么东西。路上大堵车,骑电动车半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到家快9点半了。

第四天

去姥姥家。吃过午饭,我下午要去领导家拜年。我和同事1点出发,1点40分到,2点40分离开,简单地聊了聊生活琐事。

下午爱丽丝学会了骑自行车,平衡性掌握的不是太好,因为刚学会,不熟练,还摔了几跤。她老是问:「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它?」我告诉她要多练习,熟练了就好了。

晚上逛了沃尔玛。

第五天

Jasmine计划去看演出,又没有提前喊我们,等我们起床后,又说时间不够用,一路上唠唠叨叨。

演出10点半开始,人山人海,像那天看烟花表演一样,又是看人头,什么都看不清楚,体验也不好。其实表演的东西以前都看过,有杂技、舞狮子、英歌舞,英歌舞上窜下跳还算好看,尤其是那个扭蛇的。舞狮子和龙虾的,还有骑驴的,几乎是平行移动的,小孩子看过都说不好看。

也不为了看什么,也就是人多凑热闹,在人群里穿来穿去,都穿饿了,吃过午饭,又去逛了旁边的博物馆。

第六天

一天都在一家生态园,这家已经去过3次了,都是参加活动领的门票。

景区的景点变化不大,但也在里面待了10个多小时,晚上9点半才走,总比在家待着强,可以换个环境呼吸下新鲜空气。这是春节安排得最大型的活动了。

第七天

下午带爱丽丝去姥姥家骑了3个小时的自行车。今天骑车比上次好了许多,车头不会晃来晃去了,平衡性掌握的已经挺好了。

晚上带爱丽丝吃了麦当劳。

题外话

最近才知道历史上农历的算法更新了好多次,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不准了,明末清初的徐光启的《时宪历》采用了西方天文学才使得农历计算更精准。而且农历通过看月相来计算日期,由于各国时区不一样,算的结果有时也不一样。

2023年1月28日星期六

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可以用多久

本来名字想叫「电动车」的,又怕人误以为我骑的是四轮的「电动汽车」,只好叫这个长长的名字。现在用「电动车」来搜索,出现的大概都是汽车的结果。二轮的电动自行车早先占用了「电动车」的名字,不想被后来的「电动汽车」给抢了。

言归正传,说说我这辆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

这辆车是2019年618买的(6月1日门店提车),电池是星恒锂电池48V12AH,距现在3年7个月了。车没啥毛病,去年6月后轮的轮胎裂开了,上网买了正新的轮胎45元,线下花了30元的安装费。12月换了一条刹车线,花了8块钱。其他的都没换过了。

车买回来几乎每天都在用,工作日上下班骑,一天一趟,大约9公里多,可以骑3天,每3天充一次电,大约30公里,虽然网上说12AH可以骑40公里,我试了下比较勉强,半路没电了比较麻烦。2021年12月,距买车2年半,Jasmine开始拿去骑了,她上下班正好9公里,刚开始可以骑3天,有好几次半路没电了,之后就不敢了,改成骑两天充一次电。大概半年后,她说充满电,一加电门就只剩下两格电了。她一直骑到2022年11月,距买车3年5个月,车又换给我来骑。这两个月里,我仔细观察了电池。我充满电,上下班大约7公里,小心翼翼地勉强骑了3天。之后天气冷了,只能骑2天了。充满电一加电门只剩下一格电了,匀速前进,保持在两格电;第二天加电门只剩下0格电报警了,匀速前进,保持在一格电。明显觉得电池不耐用了,骑车没有安全感。

之前一直在想电动车的锂电池可以用几年,我的这部车,每天大约10公里,充一次电骑30公里,正常用了3年,后面的半年明显感觉到电池不行了,怕耽误事只能频繁充电,有时开的多了要一天一充,像手机一样了,很麻烦。现在2天充一次电,充一次电骑15公里。有时载人骑快点,虽然有电但也能死火,拔下电池线再插上又能继续骑了。

去年双11差点买了一辆24AH的新电动车,又想到这辆旧的还能骑,到时换个新电池就能「满血复活」了,最终没有买。这辆车的电池越来越不行了,打算在它第4年的618买块新电池换上了。

2023年1月24日星期二

看烟花表演

市政府提前几周就发布了烟花表演的公告,各路消息积极宣传,据说是距上次表演已经十五年了。身边的同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视,纷纷打开地图推演最佳观看位置,虽然各个给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说的头头是道。难怪如此热心,百姓们都憋了十几年了不准私放烟花了,赶上政府放焰火无不积极参与。

我们家离观看地点大约2公里,刚出小区大门发现人行步道上挤满了人,门口的马路也挤满了车。再往前走,步道上横七竖八停了还多共享单车,行人太多有的走在马路上,非机动车只好挤占机动车道,汽车就没路可走堵在那里了。

平时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了,今天走了半个小时,实在走不动了,把车锁在路边,下车步行了。我们往最接近放烟花的地方走,越往前人越多,大家都在路上走,很是壮观,很少看到这么多人一起走路的样子,像电影里TAO NAN的场景,心里在想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啊。

走到不能再走了,前面都是人,都在站那里等待演出开始。我换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发现不管走到哪里,视野都被树遮挡,没有一处开阔的地方,只好随便找到一处站好了。

开始了。官方放的焰火就是大型,多点开花,火光占满了视野,黑夜如昼,不像之前看的那种小打小闹的。燃放的地方离我们太远,烟花看起来又高又远,好些被树梢挡住了,有些高出树梢一头。虽然看不到完整的画面,但能体会到现场的耀眼的火光和周围的欢呼声。可能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好,没有特别震撼的感觉。半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感觉没有尽兴,还想再看。

散场的时候,和家人走散了,掏出手机发现没有信号,只好跟着人流边走边打,总是打不通,让我想起《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中地震后打电话打不通的场景。

最近有人呼吁过年允许放烟花爆竹,我觉得仪式感很重要,连这个都没有了,过年的习俗还剩下多少了呢。

2023年1月21日星期六

忆过年

我现在生活在全国GDP排名100开外的小城市,买了房子,有了一丝的归属感。结婚以后,有了孩子,父母也过来住了,就没怎么回老家过年了。主要原因是离家太远,一千二百多公里。坐飞机,老家也没有机场,只能飞到隔壁省的省会,转地铁到市区,再坐3个小时的火车或者5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再转车到家。坐动车,要先坐3.5个小时到广州,再坐5.5个小时到市里,再转2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还要1个小时到家。坐普通火车转车最少的用时最多,只需要转一次就能到县里,光在火车上就要待19个小时,算上中转的时间差不多要24小时了。自己开车太累又怕不安全。一想到回趟家这么折腾,回家的热情就被浇灭了。如果离家近点,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我回去的应该会更多些吧。

在外过年,很简单,像平时一样,贴个春联吃顿饭也就过去了。春节里不用走亲戚,也没有人来,很无聊,只能找事做,去逛商场或者去旅游打发时间。这和我之前想的很不一样,我以为同事朋友的应酬会很多,没想到一点都没有。刚开始过年没有鞭炮声,让我很意外,一想起是在城市里就释然了,诺,大城市原来不准放鞭炮啊。我的老家的鞭炮声可是才大年三十一直响到正月初一,没断过。

我一直都住在乡里,不过和乡下没什么区别,大家过的都很穷,没有肉吃。我记得从97年以后我们家才每天能吃上肉,以前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我们把过年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虽然一年中还有端午和中秋可以吃上肉,但是过年却可以吃好多天肉。

那时很盼望过年,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吃几天肉,可以走亲戚,可以放鞭炮。大人们应该也喜欢,可以喝酒吃肉,也可以赌博。那时候都不知道春晚是什么,连电视都没有,春晚和过年没什么关系。

在老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走亲戚,要提前买好礼品,规划好要走几家,也要备好食物招待来客,所以年前一般都很忙,商店里、菜市场都是人,热热闹闹的,那就是过年的气氛。

我们家会在进入腊月去买年货,买鞭炮,买春联,买鸡鱼肉蛋和各式蔬菜果品,腌腊肉、腊鱼、腊鸡,炸酥肉,去县里商场买一家人的新衣服和新鞋,忙活一个月,该买的东西都要买齐。

过了除夕进入正月,拜年活动就开始了。我们家亲戚多,叔伯姑侄十几个,娘家亲戚也七八个,大家住的分散,在不同的村落,那时都没有公路,全是泥巴路,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行车,后来才有的摩托车。泥巴路交通不方便,一下雨就没法骑车了。一般一天走一家亲戚,每家必吃午饭,吃过饭回来就傍晚了。所有亲戚都要走一遍,不然就代表「不走了」,是「不相往来」的意思。

我们老家把走亲戚说成「走人家」,小的时候我很喜欢走人家,可以到不同亲戚家,看看别人家什么样的和一群小孩一起玩。好多亲戚一年也就见一次,可以好好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联络下感情,增进情谊。所有的亲戚走完了,过年也就结束了。

在城市里,没有亲戚可走,同事间也不用走动,不用忙活着买东买西。周末把家里打扫干净,大年三十电视里大声播放着过年才有的背景声,贴上春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简简单单,没有鞭炮声,略显冷清。

2023年1月18日星期三

《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港片《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名字分别是香港和大陆的。我也不知道「饭戏攻心」什么意思,查了下,只查到「饭气攻心」,指的是吃饱了饭后身体变暖和,人犯困,想睡觉。更科学的解释是,在大吃一顿后感到的困倦,通常是因为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血液大量涌向胃部的缘故。看到上面的解释感觉和「饱暖思淫欲」差不多。在大陆叫《饭戏攻心》估计没多少人能理解,于是就叫了个通俗易懂的。看过电影觉得这个名字改的也还算好,和电影讲的故事很贴近,又有点文艺装逼范儿。

好久没看过港片了,精品越来越少,演员也越来越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港片繁荣的土壤没有了。香港本身的市场又小,进入内地又必须自我审查,阉割以后又没有了本来味道。可悲可叹!

《饭戏攻心/还是觉得你最好》和《春娇救志明》感觉很像,讲的都是家庭里的琐情,又荤段子乱飞。但是把故事讲好也不简单,这部电影故事讲的还算认真,虽然尴尬的地方也不少,总体感觉比较接地气,很温馨。

剧中的演员只知道黄子华和邓丽欣,也仅限于知道名字,其他的演员就更不知道了。黄子华听说是讲栋笃笑的,类似于脱口秀,也没听过,没想到现在已经60多岁了,男人就是抗老,都看不出来,和剧中30多岁的喵喵演CP违和感并不是太强,也能接受。

相对于男性,电影中的三个女性都很有个性,比较出彩。印象最深的是喵喵,有洞察秋毫之本领,体贴又顾大局,年纪最小却最成熟。查了下喵喵的扮演者叫林明祯,还是马来西亚人,国语说的这么好。

希望类似的港片再多些。

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

2022年12月有感

11月底就把2022年的总结写了,心想还有一个月能有什么大事发生?没有想到12月却是今年最波澜壮阔的一个月。

12月初的时候,政策还在指向「动态清.零」,所有的操作都按这个要求来执行,当时根本看不出来会放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放开,各种舆论宣传也都是坚持这个政策不动摇。

没想到就在一夜之间,政策彻底放开了,舆论突然转向。至于关于为什么会放开,官方途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清楚。各种私下的说法都有,有的说是因为被迫放开,有人举白.纸反对的。有的说是因为钱不够用,维持不下去了。

新闻是从帝都最先开始的,帝都感染的人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消息发了出来,有怎么被感染的,感染了有什么症状,该怎么办,吃什么药。

我当时心想,传到我所在的小城市应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吧,没想到只比帝都晚了一个多星期,被感染的人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在圣诞节前后身边的人相继感染,自己也没能幸免。

当时因为行动慢了,没有买到小孩吃的美林和泰诺林,还好买到了大人吃的布洛芬。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感染,还好症状都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家主要症状都是高烧、发冷、懒得动,吃了几颗布诺芬,在床上躺几天慢慢就好了。Jasmine比我们严重些,她烧了两天,拉肚子,胃疼,头晕又恶心,折腾了一个星期才好。小孩子症状比较轻,低烧了两三天,吃了一次几个月前拆开的美林,又咳嗽了一个星期。

我好了后出门,发现外边像鬼城一般,路上没什么车,店里也没什么人,最大的变化是所有商店门口要求扫码的标志没有了,门口也没人查验健康码了。

元旦以后出门的感觉又不一样了,路上行人多了起来,热闹的感觉又回来了。去逛以前经常去的商场,门口的保安也没有了,测温的设备也拆了,侧门也都打开了,自由出入的感觉真好。商场里面好多店铺都关了,疫情对商业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困扰我们三年的事情结束了,不再是之前不知何时的期待。这三年,刚开始是「别人独醉我独醒」,其他国家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我们坚持特色路线,利用强有力的政策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呼吁其他国家来抄作业。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开,我们继续之前的政策,「别人独醒我独醉」,我们有从上到下强有力的执行力,还有层层加码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说,最终的放开也是「国家保护我们三年」的结果。

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正在上高中,16年后发生了2019年的新冠疫情,原本以为会像2003年一样很快就过去,没想到持续了三年。一生经历了两次新冠疫情,最担心的是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来。

2023年1月4日星期三

《窃听风暴》观后感

看了一部德国片,大陆翻译为《窃听风暴》,它的德语是Das Leben der Anderen,我查了下德语的意思是「他人的生活」,反而是英文直译成The Lives of Others更贴合原意。翻译成《窃听风暴》听起来高大上,让人误以为是简单粗暴的谍战片,其实电影本身讲的是小人物的人性温暖的光辉。这个翻译并不好。

电影讲的很简单,男主是东德的国家公务员,奉命监听一个剧作家。本来是要收集证据,挖掘黑料,将剧作家绳之以法的。没想到在监听的过程中激发了人性,想「做个好人」,将剧作家的行动隐瞒下来,最后反而帮忙消灭证据。

我的感想如下:

男主转变的太快了,之前还是精明能干得到上司赏识的专业人才,审讯犯人有一手,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很突然就叛变革命了,欣赏起艺术了,还冒着危险帮助「敌人」逃避制裁。最后自己丢了前程,受到了惩罚。在现实中这种人少之又少,眼前美好的生活不要,却要那虚无的人性价值。

剧作家随便试了下就自认为家里很安全,至少要多试几次的,毕竟关系生命安全。剧作家一开始并不想反抗,与人交谈也是滴水不漏,没什么「危险」的想法显露出来。后来老导演的自杀激起了他的斗志,写了篇「危险」的文章,从而自己受到怀疑。第一次家里被搜查,作案工具没被发现,人走了还不赶紧不去销毁它,等着人家来二次搜查。

女主死的太可惜了,至少等看到剧作家被抓的结果坐实了再说,或者再等5年柏林墙倒塌,不至于牺牲生命吧。当然那时谁都不知道柏林墙什么时候倒塌。她当时的内心也是纠结的,一开始拒绝部长早就料到会有今天,直到面对现实后才真正的体会到绝望了——在制度面前自己太渺小了——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部电影看的感觉和小说《1984》很像,「人民」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大哥看到了,所以要处处小心,不要有什么歪心思。为了生活,要活下去,如履薄冰地活着,等着希望的那一天。

这部电影不错,讲了特殊时期的人性,特殊制度下的人更应该好好地看一看。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东野圭吾《白金数据》读后感

又看了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白金数据》,这本书前5页还是挺吸引人的,后面的故事情节很拉垮,不是通常的凶杀案的作案和侦破手法,变成了计算机破案了。

东叔真的是想象力丰富啊,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探讨案件侦破和人性了。东叔好像很喜欢计算机,在《白夜行》里有大段计算机作案,这里干脆取代人工破案,连传统的侦破过程都没有,也不用层层剥茧抽丝了,一下就找到了凶手。厉不厉害?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看起来很不过瘾。这样厉害的机器当然不是完美的,是的话下面就没法写了,坏人为了私利在系统中加入了后门,导致一场谋杀,男主被怀疑然后逃命,最终解开谜团。

这部小说不好看,看了前50页有点看不下去了,又是人格分裂又是分身,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而且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真的不想看了,图书馆最近关了手边又没书,硬着头皮看下去,以为后面会有所改观,没想到看完也是一样的感觉,情节拖沓,没什么吸引力,看起来索然寡味。人物也不出彩,写了好几个人,都没什么特色,最后的反派让人意外,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好像是被强制安排的,搁谁都可以。

东野圭吾的小说真的是产量丰富、风格各异、水平不一,有的看了觉得很好,有的觉得是浪费时间,所以遇到不好看的要尽快止损。前段时间看《梦幻花》也是看不下去,刚开始的各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人物又多、情节又散,后面几个章节的情节发展得非常缓慢,看了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说了什么,就没看下去了。东野圭吾的作品高高低低、良莠不齐,看不下去的话就没必要硬着头皮看了。我当时看《信》和《虚无的十字架》的时候就是不信邪,看不下去还强迫自己看,整本书看完了还是那样索然无味,觉得完全是浪费时间。所以看小说也要合胃口才行,好的作家也有失手的时候,不是每本书都好看,看书本来就是愉悦身心的,不要强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