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乘着有空闲的时候,忽然想起一本奇书《金瓶梅》。之前只是道听途说些旁人对此书只言片语的评价,而自己从未通读过,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崇祯原版足本插图版来看。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近900多页的《金瓶梅》看完了,刚开始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看,到后来总是很好奇各个人物最后的结局,便开始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跳过官场往来描写,只看西门庆家长里短,到最后里面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整个小说的色调从刚开始的热烈渐渐转温直至凄冷。李瓶儿幼子和她相继死去在其中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十分生动感人的写作功力,能写到让读者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从心里十分同情李瓶儿身世处境。能把人看哭,这是《金瓶梅》让我意外的地方之一。
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着西门庆家族里的男男女女为了钱财、为了情欲、为了官位等奔波忙碌,费尽心机,到最后都成为一场虚空,一场悲剧,而门童玳安却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大的赢家,虽然并不相信鬼神,但是有时候却又不得不感叹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金瓶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这本“淫书”中的情色描写。而细看此书,却发现总是被人提及的情色描写只占整部书极少的篇幅,刚开始看时比较猎奇刺激,到后来却看出了作者透露出的一种悲悯之感,西门庆在众多女性身上疯狂释放自己的情欲,而那些女性也为了自己的情欲或是钱财在西门庆身上寻求满足,倒像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压榨,最后油尽灯枯。
经过通读,改变了以往对《金瓶梅》的误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时不时惊叹作者的水平之高,能写出这本小说肯定是阅历十分丰富之人,竟把人情世故看的如此通透。整部小说描写明代市井风情、官商勾结、人情往来,由西门庆一家辐射到整个社会,从单线型叙事结构升级为网状扩散结构。
整部小说人物众多,但是人物刻画却十分生动立体,语言也十分精练传神。比如刚开始总是不明白为何十分富有泼辣的李瓶儿会改嫁西门庆,收起锋芒收起情欲甘为小妾,守着幼子忍气吞声生活,人物塑造前后变化十分巨大,她将西门庆比作“医奴的药”,估计他给了她被征服的感觉,给她归属和心理依靠吧,而西门庆本身也并非仅仅只会到处寻花问柳,无父无母的他在官场、商场和情场周旋,在三十岁左右就积累了巨额身家。而潘金莲在这本书中则是十分阴狠恶毒,她既没有钱也没有子嗣,只能靠着年轻的姿色去吸引西门庆,而偏偏姿色是最不牢靠的,她醋意横生又无可奈何,言语尖酸刻薄肆意发泄情绪,打骂丫头指桑骂槐,常常是为了索要一件衣服、一个头饰、几两银子去迎合满足西门庆的种种要求。倘若站在潘金莲的角度去看,也不难理解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毫无生硬之感。潘金莲除了没有李瓶儿的钱财和子嗣,也没有那种对西门庆发自内心的爱,而更倾向于自私的索取,到最后在疯狂地索取中耗尽了西门庆,一命归西。
中国古代文学史评价此书是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章回体小说先河,对后来小说创作具有深远精影响。对比清代《红楼梦》发现,确实有很多极为相似的地方。《金瓶梅》把笔触指向普通市井百姓,而非以往小说或话本中的神仙鬼怪,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草莽,琐碎的家庭日常描写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包括里面的服饰装扮还有饮食描写,也可以为研究明代风俗史提供生动的资料参考,得知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如何生活的。
未读此书时,谈及《金瓶梅》三字总会遮遮掩掩,而最近通读一遍后,便觉得坦然。以后有时间还要再细读一遍,定再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