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无人生还》《五只小猪》读后感

《无人生还》

这本书讲的是十个人被骗到一座小岛上,随后相继死去的故事。作者在开头就写了这样的总结,不怕读者知道哪些人要死,会死几个人。开篇还有一首歌谣,写的是十个士兵不同方式死去,一个也不剩。后来岛上十个人的死亡方式竟然和这首歌谣吻合。

这十个人都是有罪之人,光是记这十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犯下的罪行,都难倒了我,我要不停地往前翻看,才能让他们对号入座。其实他们有些人的「罪过」也没有那么严重,至少罪不至死。

看完了十个人相继死去,却完全看不出凶手是谁,连书中的警察也没有办法,最后凶手的坦白才揭开了谜底。说实话,这样的谜底我不太满意,我觉得十个人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被设计是凶手,都能同样做到杀死其他人的结果。

这本小说还算好看,连环杀人事件编排得比较别致(但是有些刻意),不过故事的紧张感不够,人物的描写不够丰满,阅读过程没能完全体会到推理的乐趣。

《五只小猪》

刚看到这样的书名原本不打算看的,搜了下却发现评价不错,有人说这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这本书写的是大侦探波洛调查十六年前的一件凶杀案的故事,涉及到五个主要人物,波洛把他们叫作「五只小猪」。

波洛先去和辩方律师、控方律师、家庭律师、办案警察交流,然后又分别找到和死者关系密切的「五只小猪」来交谈。

每只「小猪」都谈了和写了案发当天的事情(对一件事情有五个不同角度的说法,这种写法和《告白》很像),波洛根据这些说法之间的联系和矛盾最终推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

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五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是凶手,都值得怀疑。后来波洛把「证据」都指向了「妹妹」,我又以为她会是凶手,没想到最后来了个反转。

这本书的情节设计得很好,可以自圆其说,几乎没有什么破绽,但是前面的调查和谈话部分太冗长了,节奏很慢,看起来犯困,最后的推理很精彩。

看完后也不知道书名为什么叫作「五只小猪」,特意查了下也没有查到相关的童话故事,只知道有一个英国有个《三只小猪》的故事,但是讲述的是小猪盖房子的事情,和这个也没啥关系。

2025年3月13日星期四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久负盛名的作品,读过她的好几本小说后,我才来读这部小说,果然名不虚传。小说情节紧凑,引人入胜,非常精彩。

这部作品与《尼罗河上的惨案》有相似之处:故事都发生在密闭空间内——一个在火车车厢,一个在游轮船舱;凶手都隐藏在乘客之中,每个人都显得可疑;主人公侦探在迷雾般的谜团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然而,《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节奏更为明快,开篇不久便直入主题,紧张感扑面而来。不得不说,阿加莎的有些作品在铺垫部分略显冗长。

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布局精巧,推理过程精彩。侦探通过与乘客的对话,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神态和语气,从中寻找破绽,然后用强大的灰色细胞认真思考,不放过一丝一毫,归纳总结推理演绎,最终找出真凶,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小说的结尾关于「凶手」的处置方式总觉得有些欠妥。作为读者,看到这样的结局会感到欣慰,但是面对罪恶,使用私刑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一边是对凶手的同情,一边是法律的正义,确实很难抉择。

总的来说,我觉得《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好的一部作品,语言简洁,逻辑清晰,不仅故事讲得精彩,文笔也流畅自然,读起来酣畅淋漓。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

《尼罗河上的惨案》刚开始的情节和《阳光下的罪恶》有点像,都是一群人在一个地方度假,每个人都性格俊异,一切看起来都风平浪静,碰巧大侦探波洛也在度假,这时什么都还没有发生,但是有侦探在的地方注定会有事情发生。如果我是图谋不轨的人,发现大侦探在身边,肯定会悬崖勒马、从长计议,而小说中的亡命之徒竟然在大侦探的眼皮底下行事,再完美的计划也注定会败露。

《尼罗河上的惨案》前面的人物群像描述、交代故事背景有点沉闷,自从有人死亡侦探开始介入后,节奏感突然加快,悬疑感立马提升了起来,接连发生的凶杀案,看起来紧张又刺激。

波洛在调查推理的时候,读者也会跟着思考,会去想到底谁才是凶手,但是不到最后一刻,怎么都猜不中,好像每个人都有作案的嫌疑。在看书的时候,一直在设想度假中的游客看到身边的接连死去,却不知道凶手是谁,心里该作何感想。

第一起凶杀案发生时,找枪那一段有明显的破绽,明明男主有独处的时间,有机会去拿枪,但是作者却没有去深究,或者是有意忽略,而且男主前后表现的反差也太夸张了,前一刻对前女友还很厌恶和嫌弃,被伤害后却又突然变得体贴和大度——这一枪把脑子打坏了?

书中写了三起凶杀案,第一起复杂,后两起简单,尤其是最后一起,在大白天几个人(包括名侦探)都在场的情况下,凶手近距离杀人,然后逃走,却没人能发现到底是谁。

《尼罗河上的惨案》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看的,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构思巧妙,同时秉持着阿加莎一贯的写作风格,语言精炼,毫不拖沓,节奏掌控得非常好,不紧不慢。

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

《阳光下的罪恶》《谋杀启事》读后感

又看了两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分别是《阳光下的罪恶》和《谋杀启事》,这两本书都看得很快,两三个晚上就看完了。已经看过好几本阿加莎的小说了,觉得她的小说很稳定,语言精炼,故事紧凑,构思精巧,逻辑紧密,推理精彩,而且都是单时间线叙事,我喜欢看这种叙事方式,节奏感强,看得过瘾。另外还有个感受,她的每本书大约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看起来比较沉闷(可能是因为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过了这段时期,之后精彩的故事才会纷至沓来。

《阳光下的罪恶》

这部小说场景设计上有点不太真实,把一堆人放在一座小岛上,侦探波洛在案发前就已经在现场了,还预示罪恶将要发生——这让人感觉设计(不自然)的痕迹过于明显。大侦探出没的地方不一定就会有事情发生,也可能他仅仅只是在度假。

波洛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看了前几年类似作案手法的案宗,竟发现有一宗凶杀案和现在的案子很像,于是推理出凶手还是同一个人——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

除了以上两点,我觉得这部小说很完美,读起来很享受,凶手的作案手法让人拍案叫绝,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消磨时间的推理小说。

《谋杀启事》

和《阳光下的罪恶》凶手只做一次案不同,《谋杀启事》里的凶手接连作案,第一个谋杀案后故事发展得比较缓慢,之后又连续发生了两起凶杀案,让故事变得紧张。

这部小说的人物比较多,情节错综复杂,凶手的作案手法虽然没有《阳光下的罪恶》精彩,但是接连发生的谋杀让故事情节逐渐紧张,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最后的「真相大白」的谜底让人大跌眼镜,如果作者不说,完全不知道她竟然会是凶手。我觉得看不透谜底也很正常,作者在前面交代得并不清楚,通过那些仅有的线索很难推断出谁是凶手。

这部小说是以警察为主角,而不是以私家侦探为主角进行推理的。

我觉得有以下几处地方不合理:

第一,两个人在家里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案情推理,就差一点就指认出了凶手,正好这时一个人需要出去办事,另一个留下来的人被凶手灭口。

第二,是找一个人演戏,当着凶手(嫌疑人)的面,把那天凶手的作案过程表演出来,让凶手破防,从而承认罪行。这个手法和《Z的悲剧》一模一样,但我却觉得不真实。

第三,凶手被识破之后,在客厅还有警察的的情况下,却铤而走险去杀人,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正旁证了自己的罪行了吗。

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阿加莎·克里斯蒂《ABC谋杀案》读后感

又看了一部阿加莎的小说《ABC谋杀案》,相对前面看的《罗杰疑案》我更喜欢这一本。《罗杰疑案》更像是密室作案,而《ABC谋杀案》是社会作案,视野更开阔,几个案子接连发生,有区别又有细微的联系。《ABC谋杀案》的语言流畅,读起来更舒适。读完后发现喜欢上了阿加莎的小说了,接下来要再看些她的作品。

之前看过《罗杰疑案》并没觉得有多好,只是觉得最后的谜底很惊艳,是一部不错的推理小说。这次看了《ABC谋杀案》才发现作者的厉害,构思之精巧,情节之引人入胜。

《ABC谋杀案》编排了以ABCD字母为顺序的杀人案,ABC案的凶手神龙见首不见尾,让警察疲于奔波,几乎获取不到有用的线索。而最后一个凶杀案却突然冒出了很多证人出来,很快就锁定了嫌疑犯。看的时候就觉得哪里不对,情节的节奏突然加快,凶手的作案过程交代的过于简单。后来作者借名侦探之口,一一推翻了之前锁定的嫌疑犯,完整呈现了四个案件的作案过程。看完之后拍手称赞,这样的设计实在高明,看起来十分过瘾。

太佩服作者阿加莎了,一百年前就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我觉得一百年后的今天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的人也是少数。最近看了几本书都没看完,一度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兄弟》觉得写的太惨,作者揭开文革的伤疤让人看,实在不忍心看下去。《杀死一只知更鸟》写的是小孩子做游戏,看起来很无趣。《吾国与吾民》用文白夹杂写的旧中国的人情世故,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无法共情,看起来累。《孽子》写的是同性恋的故事,看了一百多页还是提不起兴趣。这几本书有个共同点是故事情节不吸引人,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冲动,而侦探推理小说不一样,像嗑瓜子似的翻开书都停不下来。现在看书纯属放松娱乐,我喜欢看情节吸引人的,看起来不费力的,如果一本书看起来难受,就没必要忍着继续看下去了。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读后感

在找推理小说的时候,好多人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人亲切地称她为「阿婆」。阿加莎最为出名的小说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这些我都没有看过,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不知道在哪里听说过。《罗杰疑案》据说也不错,于是先从它看起了。

英美小说最麻烦的是人名很长,有时候称名有时候称姓,很容易弄混。比如庄园的主人叫作罗杰·艾克罗伊德,他弟弟的遗孀叫作塞西尔·艾克罗伊德,他的侄女叫作弗洛拉·艾克罗伊德。一开始让我很不适应,当出现艾克罗伊德时我不知道说的是哪个人,后来仔细辨认才懂得区分艾克罗伊德、艾克罗伊德太太和艾克罗伊德小姐。

这部小说以家庭医生谢波德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案情,医生几乎参与到了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的结果竟然和医生有关,我没看到最后是万万想不到的,一直以为这个医生是类似于华生的角色——辅助破案的。

小说中的人物很多,大概16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却处理地井井有条。小说的情节很紧凑,都是围绕着凶杀案来展开,没有旁枝末叶,按着正常时间线的方式来讲述,这样的处理让读者比较好理解,看起来也过瘾。

有几处情节觉得作者开了上帝之眼,我完全没看出来,作者一下都抖落出来了结果。比如拉塞尔和查尔斯·肯特的关系,拉夫尔·佩顿和厄休林·伯恩的关系。

在看的时候我一在猜到底谁才是凶手,却一点都不看不来,如果不是倒数第二章作者说出了凶手的作案过程,我还是想不到——最后的反转震惊了我。

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如果适应了作者的叙述节奏,深入看下去的话,看起了会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