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这部小说很好看,看得很感动。刚开始车祸后发生的灵魂转移看起来很不真实(也不适应),后来慢慢理解了作者这样设计的妙处,也正是这种现实中不会出现的情景,才让人看得既猎奇又惊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对妻子和女儿的真挚情感。
这部小说最精彩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看的时候感觉有点像《红手指》和《黎明之街》,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有着波澜起伏的心理活动。
我一度以为它是推理小说,因为男主一直在不停地「调查」肇事司机疲劳驾驶的原因,也因为小说的名字叫作「秘密」,可心里却一直期盼着不要有什么秘密和反转的真相,也不要有其他的灵异事件发生。一直到结束,小说都没有推理情节,事故的原因也是很普通的家庭生活。
看的时候总是纠结男主在妻子和女儿之间怎么选择,作为女儿的妻子以后该如何收场,他们俩的生活该怎么办。作者给出的结果在情理之中,也是最合理的解决方式,毕竟男主比女儿大了几十岁,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女儿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但这样就彻底牺牲了男主,也埋没了善解人意、懂事又贴心的妻子。在妻子要永远离去了的那段,我感动得想哭,不想她离开,不想男主孤独终老,但是她不离开,女儿永远无法成长,总得有人要离开。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东野圭吾《秘密》读后感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
东野圭吾《彷徨之刃》读后感
我不喜欢《彷徨之刃》这部小说,简单的故事用了太多的笔墨,拖沓又啰嗦,看着很无聊。书中除了长峰重树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他的人物完全是「纸片人」(只是个标签,不立体)。
它不是推理小说,而是讲述一个无解的「少年犯」的问题,自始至终只是抛出「少年犯了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少年法只是保护他们,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观点,却不给答案。同样是讲述「少年犯」的《告白》却高明很多,从各个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成长,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从而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的成长经历和事情产生的原因,引人深思。
书中的破绽非常多,比如嫌疑人(被害人的父亲长峰重树,杀了一个凶手后潜逃)主动给警方写信,让警方等他报仇后再去抓他,本来警方还在侦破没确定他就是凶手,这下他立即被全国通缉,让自己寸步难行。嫌疑人带着手机到处跑,手机号码都没换,只是关机,偶尔还会开机看短信和接打电话,警方却一直不知道他在哪里。民宿女老板很快就认出了易容后的嫌疑人,知道嫌疑人持枪的情况下还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却只是让他「找到凶手,让凶手道歉」而已,后来劝嫌疑人去自首,又去报警,在紧要关头让凶手跑掉,导致嫌疑人被杀。民宿女老板随便翻了翻杂志就找了凶手躲藏的地点,警方也通过墙上的地图同时找到了地点,也太容易和巧合了。警方一遍遍看令人作呕的强奸视频,试图找到线索,这多少有点牵强。最后的「密报人」竟然是警方里的人,这也太反常理了。
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
《阳光下的罪恶》《谋杀启事》读后感
又看了两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分别是《阳光下的罪恶》和《谋杀启事》,这两本书都看得很快,两三个晚上就看完了。已经看过好几本阿加莎的小说了,觉得她的小说很稳定,语言精炼,故事紧凑,构思精巧,逻辑紧密,推理精彩,而且都是单时间线叙事,我喜欢看这种叙事方式,节奏感强,看得过瘾。另外还有个感受,她的每本书大约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看起来比较沉闷(可能是因为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过了这段时期,之后精彩的故事才会纷至沓来。
《阳光下的罪恶》
这部小说场景设计上有点不太真实,把一堆人放在一座小岛上,侦探波洛在案发前就已经在现场了,还预示罪恶将要发生——这让人感觉设计(不自然)的痕迹过于明显。大侦探出没的地方不一定就会有事情发生,也可能他仅仅只是在度假。
波洛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看了前几年类似作案手法的案宗,竟发现有一宗凶杀案和现在的案子很像,于是推理出凶手还是同一个人——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
除了以上两点,我觉得这部小说很完美,读起来很享受,凶手的作案手法让人拍案叫绝,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消磨时间的推理小说。
《谋杀启事》
和《阳光下的罪恶》凶手只做一次案不同,《谋杀启事》里的凶手接连作案,第一个谋杀案后故事发展得比较缓慢,之后又连续发生了两起凶杀案,让故事变得紧张。
这部小说的人物比较多,情节错综复杂,凶手的作案手法虽然没有《阳光下的罪恶》精彩,但是接连发生的谋杀让故事情节逐渐紧张,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最后的「真相大白」的谜底让人大跌眼镜,如果作者不说,完全不知道她竟然会是凶手。我觉得看不透谜底也很正常,作者在前面交代得并不清楚,通过那些仅有的线索很难推断出谁是凶手。
这部小说是以警察为主角,而不是以私家侦探为主角进行推理的。
我觉得有以下几处地方不合理:
第一,两个人在家里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案情推理,就差一点就指认出了凶手,正好这时一个人需要出去办事,另一个留下来的人被凶手灭口。
第二,是找一个人演戏,当着凶手(嫌疑人)的面,把那天凶手的作案过程表演出来,让凶手破防,从而承认罪行。这个手法和《Z的悲剧》一模一样,但我却觉得不真实。
第三,凶手被识破之后,在客厅还有警察的的情况下,却铤而走险去杀人,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正旁证了自己的罪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