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星期日

感受潮汕话

来汕头生活也快三年了,饮食气候都很容易适应,唯一觉得难以适应的是语言——潮汕话。

潮汕话是无处不在的,出门坐公交车,去市场买菜,接快递小哥的电话,上班同事的聊天都能听到。

第一次来汕头,坐的是公交车,让我感到稀奇的是车上报站的语音是双语的,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当时不知道的什么话。下车问路,遇一老人,我俩支支吾吾半天,她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听不懂她说的话。去到宾馆打开电视发现当地的电视台也在用非普通话在播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菜场买菜,我用普通话问多少钱,卖家看了看我,迟疑了好几秒,说出了价钱。我头也没回地走了。之后在报纸上看到用普通话买菜被宰的报道。

得益于国家推广普通话,在汕头只要遇到年纪不大的人,你和他说普通话,对方也会礼貌地回应普通话。最让我觉得不好意思的是,平时一大帮人聊天为了照顾我这一个外地人,他们被迫用普通话交流。有的年纪稍长的说着说着就变回了潮汕话,连自己都没觉察。

刚来汕头我试着学习潮汕话,专门去图书馆借了潮汕话字典和学习工具书。看了大概一个月就放弃了,一是难度比想象得大,没人指导,全靠自己揣摩,学习成效不明显;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在家老婆父母说的都是家乡话,在公司工作上都用普通话,外出办事普通话都可应付。像我这种情况好多人都有,一次打的和司机聊天,他说来汕头十年了还不会说潮汕话。我问他为什么不学,他说没必要学,一般打车的人都会说普通话。

在汕头久了,慢慢的对这所城市有所了解。知道汕头开放之早,在1860年就被迫开埠,大批洋人来到这片土地,大大促进了这里经济开放和商业繁荣,海运贸易量一度达到全国前列。汕头的小公园一带西式建筑群还隐约可见昔日的繁华。这也是官方乐于宣传的一面,另一面当然是特区旗帜了。在改革开放之初,汕头成为全国四个特区之一,特殊的政策刺激了经济的繁荣。然而好景不长,特殊的文化、传统、地理位置,汕头的发展慢了下来,退出了一线二线城市的行列。我总是在想,汕头不管是在开埠以来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繁荣和万商云集必然会引起与外来语言的对碰,那时的语言交流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是汕头人说通用的英语和普通话,还是外来人学习本地的潮汕话?

既然决定了在这个小城市定居,本地语言是怎么都绕不过的坎。说不定在这个环境待久了潜移默化就学会了它的语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