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艾衲居士与西湖

说起明清两代的话本小说,冯梦龙、凌濛初、李渔等作家多为人熟知。与李渔相比,同样作为跨越明清两代的艾衲居士名气小了很多,他创作的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在体制、内容上多有创新之处,它以豆棚的兴衰为全文之线,相较同时期拟话本作品,在结构上表现了向章回小说发展的趋势,虽然它在小说体制的演变飞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拟话本小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相关资料记载,《豆棚闲话》在清初流传很广,付刻后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在康熙至嘉庆年间至少刊印过六次,证明还是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欢迎的,但流传至今,读者并不是很多。根据我个人翻阅这部拟话本的感受来看,倘若针对一般为了娱乐消遣的读者来说,它的趣味性不是很高,在故事叙述上远没有李渔的生动活泼,行文虽然流畅,但语言雅洁丰赡,略显生拗,读起来总要在头脑中加以转化一番,而流传较多的拟话本小说不仅故事新奇,语言通俗,在故事描写上多是世俗民情,贴近生活,加以说理论道,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当然,对于以研究为目地的读者来说,深入分析之后,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还是具有不少的艺术成就,在此暂且不表。

杭州

根据天空啸鹤的《豆棚闲话叙》和紫髯狂客的总评中看出,艾衲居士是一位饱读诗书,胸藏万卷却又仕途坎坷、极有个性气质的中下层文人。但是艾衲居士究竟何人,居于何处,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生前活动于江浙一带,对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小时候起就一直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西湖风景满怀向往,断桥、苏堤上百转千回的故事总让人产生无限想象。去年去杭州西湖,时间安排的是在匆忙,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和hillway拿着地图,一心想把西湖转个遍,结果两腿酸疼,脚上起泡,再看地图,都已经路过断桥了,可惜我们都不记得那一处是断桥了,总体来说,没有怎么感受到西湖美景。夕阳西下,夜幕里差点一脚踩到西湖里去,惊险呀。下次再游西湖还是时间安排充裕一些,也好静静感受一番。

杭州

每个人对西湖都有自己的感受,艾衲居士也不例外,他对于西湖的评价十分独特。在第二则《范少伯水葬西施》一文中,讲了范蠡、西施的故事,篇尾探讨西施是非时,有人举出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认为苏轼将天地间至妙绝佳的杭州西湖比作西施,是含有赞美西施之意的。

但有一位老者反驳道:
这坡老看得西湖景致好了,没得赞赏,偶然把个古来美色的妇人比方,其实不是赞赏西子。其中还有一个意思,至今还没一个人参透这段道理:天下的湖陂草荡,为储蓄那万山之水,处处年年,却生长许多食物东西,或鱼虾、菱芡、草柴、药材之类,就近的贫穷百姓靠他衣食着活。唯有西湖,就在杭州郡城之外,山明水秀,两峰三竺高插云端;里外六桥,掩映桃柳;庵观寺院及绕山静室,却有千余;酒搂台榭,比邻相接;画船萧鼓,昼夜无休。无论外路来的客商、仕宦,到此处定要破费些花酒之资。那本地不务本业的游花浪子,不知在内嫖赌荡费多多少少。

艾衲居士指出前人将西湖比作西子,意思是西湖无益于杭城,就像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西施有害于吴国的意思一样。因为倚靠苏轼的才名,来看西湖景致,并不能参悟到其中的道理了,而只有一个推官胡来朝,湖心寺柱上题一对联,却道破此意,云: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由此独特观点,虽有些偏激,但也是可贵的。

杭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